0 Comments

大家有沒有遇過那種「眼中釘 英文」的狀況?就是明明想用英文表達「眼中釘」這個概念,卻突然詞窮卡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超實用的生活英文,讓你下次遇到討厭的人事物時,可以流暢地用英文嗆回去(誤)。

先來個小科普,「眼中釘」在英文裡最常見的說法是“a thorn in one’s side”,字面意思就是「某人側邊的刺」,跟中文的「眼中釘」意象超像對吧?這個用法從聖經時代就有了,莎士比亞也愛用,可以說是歷史悠久的道地用法。不過現代年輕人更常直接用“pain in the ass”(比較粗俗但很傳神),或是比較文雅的“a nuisance”

中文說法 英文對應 使用場合
眼中釘 a thorn in one’s side 正式/非正式場合都適用
討厭鬼 pain in the neck 比較口語,輕微抱怨
超級煩人精 pain in the ass 非常口語,帶情緒
麻煩人物 troublemaker 形容常惹麻煩的人

最近在Aichach旅遊論壇看到有趣討論,有網友抱怨某間餐廳服務生態度差到爆,直接留言說:”That waiter is such a thorn in my side!” 結果引來一堆人按讚附和。這讓我想到,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機會用到這個詞,像是同事一直找你麻煩、鄰居半夜吵死人,甚至是手機一直當機,都可以說是”a thorn in my side”。

說到餐廳,前陣子朋友去Aichach-Friedberg玩,遇到一間評價兩極的餐廳。Google評論超精彩,有人寫”The slow service was a real pain in the neck”,也有人說”The rude manager is a thorn in this otherwise perfect restaurant”。看來不管是台灣還是德國,大家遇到「眼中釘」時的憤怒都是共通的啊!

如果想加強語氣,還可以說“a constant thorn in my side”(持續的眼中釘),或是用動詞形式:”That guy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那人真的讓我很惱火)。記得有次在OpenTable看到一則超有創意的負評:”The noisy table next to us was like a splinter in my brain all night.” 把吵鬧的鄰桌比喻成「腦中的碎片」,這比喻也太生動了吧!

眼中釘 英文

眼中釘英文怎麼説?台灣人最常用的5種説法

每次遇到那種特別討厭的人或事,台灣人都會用「眼中釘」來形容,但你知道這個詞用英文要怎麼表達嗎?其實老外也有超多種説法可以形容這種讓人看了就煩的感覺,今天就來分享台灣人最愛用的5種英文説法,下次跟外國朋友聊天就能用上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thorn in one’s side」,直譯就是「扎在身體裡的刺」,跟中文的「眼中釘」概念超像的!這個説法在商務場合也很常用,像是開會時有人一直唱反調,就可以説:「He’s really a thorn in my side during meetings.」

另外台灣年輕人最愛用的就是「pain in the neck」,字面意思是「脖子痛」,但其實是在説「很煩人的傢伙」。這個説法比較口語,用在朋友間開玩笑也很適合,像是:「My little brother is such a pain in the neck when he keeps asking for money.」

英文説法 使用情境 例句
thorn in one’s side 正式場合/長期困擾 The new policy is a thorn in the company’s side.
pain in the neck 日常口語/輕微煩惱 Parking in Taipei is a real pain in the neck.
nuisance 正式/輕度厭惡 The construction noise is becoming a nuisance.
bother 日常/輕微打擾 Stop being such a bother and let me work!
irritant 專業場合/持續刺激 His constant complaints are a major irritant.

「nuisance」這個詞在台灣的辦公室也很常聽到,程度比前面兩個輕一點,適合用來形容那些小煩小惱。比如同事老愛借東西不還,就可以説:「He’s such a nuisance for always borrowing my stapler.」這個詞在正式信件或email裡出現也不會太突兀。

如果是更日常的對話,台灣人會用「bother」這個簡單的單字,像是媽媽嫌小孩太吵時就會説:「Don’t be a bother to your sister!」雖然語氣比較溫和,但還是能清楚表達不耐煩的感覺。這個詞特別適合用在家庭或朋友間的輕鬆對話。

最後要介紹的是「irritant」,這個詞在專業場合特別好用,程度比前面幾個都強烈一點。台灣的上班族開會時如果遇到難搞的客戶,可能會私下説:「That client is a major irritant to our team.」這個詞帶有「長期令人煩躁」的意味,用來形容那些揮之不去的困擾最適合了。

為什麼台灣人會用『眼中釘』這個詞?歷史由來大解析

大家平常講到討厭的人事物時,常會脫口說「真是眼中釘!」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用「釘子」來形容這種感覺呢?其實這個說法可是有千年歷史的典故,而且跟我們的身體反應超有關係!

根據考證,「眼中釘」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當時的宰相丁謂專權跋扈,百姓恨之入骨,就編了「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的順口溜(「丁」是雙關語,既指姓氏也暗喻釘子)。後來這個說法流傳開來,還被寫進《新五代史》,從此「眼中釘」就成了形容極度厭惡之人的固定用語。

從生理學來看,這個比喻真的超貼切!眼睛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想像一下如果有異物刺進去:

比喻層面 實際感受 心理對應
物理疼痛 異物刺眼的劇痛 看到討厭對象時的不適
持續不適 無法忽視的異物感 耿耿於懷的厭惡情緒
急需排除 本能地想揉眼睛 強烈想除掉對方的衝動

有趣的是,台灣人用這個詞時還會自動升級成「眼中釘、肉中刺」的加強版,把那種厭惡感形容得更立體。這種說法在閩南語中也有對應的「目睭內的刺」,可見不同語言對「討厭」的生理聯想竟然驚人地相似!

隨著時間演變,現在連討厭的規定、麻煩事都能用「眼中釘」來形容。像上班族常抱怨「週報根本是眼中釘」,或是學生說「數學課就是我的眼中釘」,用法變得超靈活。下次當你說出這個詞時,其實正在延續一個流傳千年的生動比喻呢!

眼中釘 英文

工作中遇到眼中釘怎麼辦?3招化解職場人際危機

職場上難免會遇到不對盤的同事,那種看到對方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的感覺真的很煩對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方法,讓你在不撕破臉的情況下,巧妙化解這種尷尬局面。首先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方是「眼中釘」,其實只是彼此工作風格或價值觀不同,試著把對方當成「需要特殊對待的客戶」來相處,心理壓力會小很多。

情境 應對方式 實際操作
對方愛搶功勞 建立明確工作紀錄 用email確認分工,重要討論錄音存證
說話總帶刺 保持情緒隔離 把重點放在事情本身,忽略挑釁語氣
合作時不配合 善用第三方協調 請主管或HR當溝通橋樑

第二招是學會「職場生存術」,與其硬碰硬不如智取。比如遇到愛推卸責任的同事,開會時可以自然地說:「剛剛這個部分滿重要的,要不要請小明再說明清楚一點?」這樣既不會顯得像在指責,又能讓大家看到事實。如果是愛搶功的類型,記得養成隨時CC主管的習慣,重要決議一定要有文字記錄。

最後要提醒的是,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就像跳舞,有時候退一步反而能創造更多空間。與其把精力花在跟討厭的人較勁,不如把時間用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當你表現得越出色,那些原本找你麻煩的人反而會開始尊重你,這就是職場最現實也最公平的地方。當然,如果真的遇到嚴重霸凌或違法行為,一定要勇敢尋求公司制度或法律途徑的保護。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