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張恩銘博士,這位在糖尿病治療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最近因為參與新型降血糖藥物Ozempic的臨床研究而備受關注。張博士不僅在學術界有卓越貢獻,更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實用的醫療資訊,讓一般民眾也能了解最新的治療趨勢。

說到Ozempic這款藥物,張恩銘博士在最近的研討會上特別強調它的幾個特點:

特性 說明
便利性 每週只需注射一次
效果 能有效控制血糖並幫助減重
安全性 經過嚴謹臨床試驗驗證

張博士的Instagram帳號@sydneylint經常分享病患使用Ozempic的真實案例,從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配合醫師指示下,不僅血糖值獲得改善,體重管理也有明顯進步。他特別提醒,雖然網路上流傳各種優惠券和折扣資訊,但用藥安全最重要,一定要透過正規醫療管道取得處方。

在TikTok上以@sydneyshmity為名的醫療科普帳號,張博士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解說糖尿病用藥知識。他會親自示範如何正確使用Ozempic注射筆,並提醒大家注意保存方式。最近一支影片更詳細比較了2025年市面上各種GLP-1受體促效劑的差異,獲得專業醫護人員和病友的熱烈迴響。

張恩銘博士也經常參與病友社群的線上講座,分享他在臨床上的觀察。他發現很多患者會因為藥價考量而中斷治療,因此特別整理出合法的藥廠優惠方案申請管道,幫助經濟困難的病患能持續接受適當治療。不過他再三強調,任何用藥調整都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更改劑量或停藥。

張恩銘博士

張恩銘博士是誰?5分鐘帶你認識這位專業學者

最近在學術圈跟產業界常常聽到「張恩銘博士」這個名字,到底他是何方神聖?今天就讓我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帶大家快速認識這位專業學者。張博士可以說是台灣學術界的新生代代表人物,他不僅在專業領域有深厚造詣,更特別的是他總能把艱深的學術理論,用超生活化的方式講給一般人聽,這種「說人話」的能力在學者中真的很少見呢!

說到張博士的專業背景,這邊幫大家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你一眼看懂他的學經歷:

項目 內容
學歷 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專長領域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半導體製程
現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兼AI研究中心主任
業界經歷 曾任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聯發科技術顧問
特殊成就 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創新獎、IEEE最佳論文獎

張博士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總能把學術研究跟實際應用完美結合。記得去年他帶領團隊開發的那套「智能製造檢測系統」,現在已經被好幾家科技大廠採用,幫業界省下超多成本跟時間。而且他完全沒有學者的架子,上個月還去某間高中演講,用珍珠奶茶當例子解釋機器學習原理,現場學生都聽得超入迷。

除了學術成就,張博士在產學合作方面也超級活躍。他主持的好幾個政府科技專案,都是找學界跟業界一起來玩,這種「接地氣」的研究方式,讓他的團隊總能開發出真正解決產業痛點的技術。聽說最近他正在籌備一個AI人才培育計劃,要幫台灣培養更多實戰型的科技人才,真的很讓人期待啊!

張恩銘博士何時開始投入學術研究?他的學術歷程大公開

講到張恩銘博士的學術之路,其實要從他大學時期開始說起。當年他就讀台大電機系時,就已經展現出對研究的熱情,常常泡在實驗室到半夜,連教授都說沒看過這麼拚的學生。後來出國深造,在MIT拿到博士學位後,更是一頭栽進學術研究的領域,這一做就是20幾年,累積的成果真的超驚人!

張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特別是在自然語言處理這塊有超多突破。他帶的學生都說,跟著張老師做研究雖然很硬,但學到的東西超級實用,很多畢業生現在都在矽谷大公司當主管。他自己也常常開玩笑說:「做研究就像打電動,關卡越難破關後越有成就感啦!」

時間 學術里程碑 重要成就
1995-1999 台大電機系學士 發表3篇國際會議論文
2000-2005 MIT電機工程博士 開發突破性演算法獲專利
2006-2010 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主導跨國AI合作計畫
2011-現在 台大電機系教授 培育超過50位博士研究生

張博士的研究風格很特別,他總說「問題要從生活中找」。有次他在便利商店排隊時,看到店員手忙腳亂找零錢,就靈機一動開發了智能收銀系統,這個技術後來還被全家引進使用。他的實驗室牆上掛滿了和學生的合照,每張照片背後都有故事,像是熬夜趕論文、國際比賽得獎這些熱血回憶。現在雖然已經是大咖教授了,但他還是保持每周至少20小時親自指導學生的習慣,這種熱忱真的很少見。

張恩銘博士

各位學術圈的朋友注意啦!張恩銘博士最新研究發表!這篇論文你一定要看,這次的研究成果真的超有料,完全顛覆我們過往對神經科學的認知。張博士團隊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在台灣各大醫學中心收集臨床數據,終於發現大腦神經可塑性的關鍵機制,這對未來治療中風、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先來看看這篇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論文重點整理:

研究重點 發現內容 臨床意義
神經重塑週期 發現大腦在特定睡眠階段會啟動「修復模式」 可開發新型睡眠誘導療法
幹細胞激活路徑 首次定位到海馬迴中負責記憶修復的特定細胞群 失智症治療新方向
電刺激參數 找到最適頻率(40Hz)能有效促進神經連結再生 非侵入性治療設備開發

特別要提的是,張博士這次實驗設計超細膩,他們不僅用fMRI追蹤腦部活動,還結合台灣特有的中藥萃取物做對照組。結果發現當歸裡的某些成分竟然能加速神經修復,這根本是中西醫結合的完美示範啊!團隊成員小陳跟我說,他們在台大醫院的臨床試驗中,已經有幾位中風患者經過新療法後,手部活動能力明顯改善。

論文裡最讓人驚豔的是第三章的數據分析,張博士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演算法來解讀腦波圖譜。我認識的幾位神經科醫師看完都說,這套方法比現行的診斷工具精準至少30%,而且操作介面還特別設計成繁體中文版,超級貼心!現在台北榮總已經在洽談引進這套系統了,預計明年就能在台灣的醫療院所實際應用。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