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水的形狀總是千變萬化,就像我們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瞬間,它可以是清晨葉尖的露珠,也可以是午後茶杯裡晃動的漣漪。這種無拘無束的流動性,讓水成為最自由的藝術家,在每個容器裡都能創造出獨特的風景。

記得小時候看《帕納克萊克斯的學院》這部奇幻電影時,最讓我著迷的就是那些會變形的水魔法。主角們把水變成會跳舞的絲帶、會說話的鏡子,甚至是能穿越時空的門扉。雖然是童話故事,但長大後才發現,現實中的水確實擁有類似的魔法特質:

水的形態 日常例子 特殊現象
液態 雨後積水倒映天空 非牛頓流體(如玉米澱粉溶液)
固態 冰箱結霜的幾何圖案 冰晶在-38°C會形成針狀結構
氣態 熱湯冒出的白煙 超臨界流體(兼具氣液特性)

台灣的雨季來臨時,最能看到水的創意演出。屋簷滴落的水珠會在空中拉長成橢圓形,打在鐵皮屋頂時又碎成無數小珍珠;颱風天的積水更誇張,被風吹得像有生命一樣在馬路上奔跑。這些畫面總讓我想起臉書上那些自然攝影社團分享的作品——大家不約而同都在捕捉水最生動的模樣。

科學家說水的表面張力讓它有「皮膚」,這解釋了為什麼水滴總愛抱成圓滾滾的球。但更有趣的是當水遇到不同材質時,有的會攤成薄片(像在荷葉上),有的會縮成小山(像在蠟紙上)。這種「看人下菜碟」的個性,簡直跟台灣夜市的老闆們一樣懂得隨機應變。

水的形狀

今天我們來玩個有趣的「1. 水在不同容器裡會變成什麼形狀?日常觀察實驗」,只要準備幾個家裡常見的容器,就能帶小朋友一起認識水的特性。這個實驗最棒的地方是不需要特別器材,隨時都能動手做,而且會發現平常沒注意到的生活小科學喔!

先準備這些東西:
– 透明玻璃杯(各種形狀)
– 碗公
– 寶特瓶
– 冰塊盒
– 淺盤子

容器類型 觀察到的水形狀 特別現象
圓柱玻璃杯 完美水平面 水面邊緣會微微上彎
方型便當盒 直角水線 角落水位看起來比較高
窄口花瓶 中央隆起 倒水時會有咕嚕聲
淺碟子 超薄水層 邊緣會自己縮成圓弧

把水倒進不同容器時,記得要慢慢倒才能看得清楚。你會發現水超聽話的,在圓杯子裡就變圓圓的,在方盒子裡就乖乖變成方形,而且不管怎麼搖晃,水面最後都會自動恢復平靜。這時候可以教小朋友,這就是水的「表面張力」在作用,像隱形的手一樣把水拉平。

進階玩法是試試看裝不同溫度的水,熱水的水蒸氣會讓水面看起來霧霧的,冰水則容易在杯壁出現小氣泡。還可以用滴管把水滴在蠟紙上,看水珠滾來滾去都不會散開,這些都是觀察水特性的好機會。記得實驗完要把水回收利用,拿來澆花或擦桌子都很環保喔!

2. 為什麼水在太空會變成漂浮的水球?科學原理大公開

大家有沒有看過太空人在太空站裡玩水球的影片?那些水在空中飄來飄去,變成圓滾滾的球狀,超級神奇的!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2. 為什麼水在太空會變成漂浮的水球?科學原理大公開」,讓你一次搞懂這個有趣的現象。

其實關鍵就在於「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我們習慣了重力把一切都往下拉,水會因為重力而流動、滴落。但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這個向下的拉力幾乎消失了,水就不再受到重力的束縛。這時候,水的表面張力就變成最主要的力啦!表面張力會讓水自動收縮成表面積最小的形狀,而球體正是表面積最小的形狀,所以水就會自然地變成圓圓的水球。

環境 主要作用力 水的行為
地球 重力為主 水會流動、滴落
太空 表面張力為主 水會形成球體

除了表面張力,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太空中的水球。比如說水的純度、溫度,甚至是太空人碰觸水球的方式,都會讓水球產生不同的變化。有時候太空人會故意輕輕碰觸水球,看著它震動、變形,但最後還是會恢復成完美的球狀,這就是表面張力的魔力!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這麼大的水球?這是因為地球的重力太強了,水的重量會把表面張力「拉垮」,除非是很小很小的水滴,不然很難維持球狀。但在太空站裡,就算是一大瓢水,也能乖乖地變成一個漂亮的水球,真的超酷的!

水的形狀

3. 誰發現了水的表面張力?歷史上的重要科學家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好幾位科學家的貢獻。講到水的表面張力,很多人都會想到小時候玩的「水黽為什麼能在水面行走」或是「硬幣能裝多少滴水」這些有趣的現象,但你知道這些現象背後是誰在研究嗎?

最早觀察到這個現象的科學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真正系統性研究的是18世紀的科學家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他在1805年提出了表面張力的概念,並且用數學公式來描述這個現象。不過在他之前,義大利科學家萊昂納多·達文西其實就已經注意到水面的特殊性質,只是沒有深入探討。

科學家 國籍 貢獻時期 重要發現
萊昂納多·達文西 義大利 15-16世紀 最早觀察水面特殊現象
托馬斯·楊 英國 19世紀初 提出表面張力概念與公式
約瑟夫·普拉托 比利時 19世紀中 研究液滴形狀與表面張力關係

說到表面張力的研究,不能不提到比利時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他在1840年代做了很多關於液滴形狀的實驗,發現表面張力會讓液體自動形成最小表面積的形狀。這些研究對後來理解毛細現象和泡沫形成都很有幫助。有趣的是,普拉托晚年雖然失明,但還是繼續用觸覺來做實驗,真的超有科學家精神的啦!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68年更進一步,把表面張力和電磁學結合起來研究。他發現帶電液滴的表面張力會改變,這個發現對後來發展的電噴霧技術和質譜儀都有影響。這些科學家們的發現,讓我們現在能夠解釋為什麼水滴會形成球形、為什麼肥皂泡是圓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