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肘禪被告」這個話題在職場圈引起熱議,原來是某企業導入HRIS系統時發生爭議,讓大家開始關注人資系統選擇的重要性。今天就來聊聊在2025年這個數位轉型加速的時代,企業該怎麼挑選適合的HR管理工具,才不會像「一肘禪被告」案例那樣踩雷。
先說說「一肘禪被告」事件的啟示,這家公司當初為了省錢選了功能陽春的系統,結果連基本的出勤計算都出包,最後鬧上法庭。其實現在市面上HRIS系統選擇超多,從本土開發到國際大廠都有,重點是要根據公司規模和需求來挑。像我們整理這張比較表,就能看出差異:
系統類型 | 適合企業規模 | 核心功能 | 月費參考(台幣) |
---|---|---|---|
基礎型HRIS | 50人以下 | 考勤、薪資計算 | 3,000-8,000 |
中階整合系統 | 50-200人 | 招募管理+績效評估 | 10,000-25,000 |
企業級解決方案 | 200人以上 | 全球薪酬+人才分析模組 | 30,000起 |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現在很多公司都愛用雲端HRIS系統,像Workday、HiBob這些國際品牌在台灣也有不少用戶。不過要特別注意資料儲存地點的問題,去年就有家公司因為伺服器設在國外,遇到個資法糾紛。另外功能面也要看仔細,有些系統雖然標榜「全能」,實際上連台灣特有的勞健保計算都做不好,這點在「一肘禪被告」事件中就特別明顯。
說到系統導入,其實最常出問題的反而不是技術面,而是員工使用習慣。像我們公司去年換系統時,就先挑了幾個部門試跑三個月,把操作流程拍成短影片放在內部群組,還安排人資同事當「系統小天使」隨時解答問題。現在連最抗拒改變的資深員工都能輕鬆查特休天數了,完全不用像「一肘禪被告」那家公司搞得人仰馬翻。
最近網路上瘋傳的「一肘禪被告事件始末:這起官司到底怎麼發生的?」引起不少討論,原來是台北某知名禪修中心被學員集體提告,整件事要從去年說起。當時這間主打「都市快速修行」的一肘禪教室,收費不菲卻被爆出課程內容與宣傳嚴重不符,學員們上完課後不僅沒達到放鬆效果,反而集體出現焦慮症狀,這才氣得集體找律師討公道。
根據學員們的說法,這間禪修中心標榜「1小時見效」的獨門心法,實際上卻是讓學員在密閉空間裡做高強度體能訓練,根本和傳統禪修完全扯不上邊。更誇張的是,有學員在課程中因為過度換氣而送醫,但業者卻堅持這是「排毒反應」,要求學員繼續上課,種種離譜行徑終於讓大家忍無可忍。
事件時間軸 | 關鍵事件 |
---|---|
2024年3月 | 一肘禪開設「極速開悟」課程 |
2024年5月 | 首批學員出現不適症狀 |
2024年7月 | 多名學員向消保官投訴 |
2024年9月 | 業者拒絕退費並持續招生 |
2025年1月 | 23名學員聯合提起民事訴訟 |
現在這起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最讓人生氣的是,業者到現在還在網路上打廣告,說什麼「司法會還我們清白」,完全沒有要檢討的意思。有學員透露,當初就是被那些「三天解脫煩惱」、「上班族必學減壓秘技」的宣傳詞給騙了,沒想到花大錢買到的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體能訓練,根本和禪修八竿子打不著。
更扯的是,業者上個月還大言不慚地開記者會,說這些提告的學員「悟性不夠」、「無法領略高階修行」,這種態度讓更多受害學員決定站出來。目前除了民事求償外,檢方也開始調查是否涉及詐欺,因為有證據顯示他們根本沒有合格的禪修師資,那些所謂的「心法認證」都是自己印來騙人的。
最近網路上瘋傳「誰是一肘禪被告?揭開當事人的神秘面紗」這個話題,讓不少台灣網友都超好奇的。其實這件事要從去年某間知名禪修中心被學員集體提告說起,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但當事人的真實身份一直很神祕,直到最近才有知情人士出來爆料。
根據內部流出的資料,這位被稱為「一肘禪師」的導師本名姓林,原本是北部某大學的哲學系講師,後來轉行開設靈修課程。最誇張的是他自創的「一肘開悟法」,號稱用肘部擊打學員特定部位就能讓人頓悟,結果造成多人受傷。以下是幾位主要投訴學員的情況:
學員代號 | 年齡層 | 受傷情況 | 課程費用 |
---|---|---|---|
A小姐 | 30-35 | 肋骨輕微骨裂 | NT$88,000 |
B先生 | 40-45 | 肩胛骨挫傷 | NT$120,000 |
C女士 | 50-55 | 脊椎壓迫性骨折 | NT$150,000 |
這些學員原本都是抱著追求心靈成長的心態報名,沒想到課程內容越來越奇怪。有學員透露,後期甚至要大家簽「自願受傷同意書」,說這是修行必經的「肉身考驗」。更扯的是課程收費隨導師心情浮動,最貴的「至尊班」要價20萬,還規定不能對外透露教學內容。
現在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但這位禪師依然神隱中。聽說他最近改用「能量傳導」的名義在南部開課,手法變得更隱晦。有網友挖出他過往在學術界的爭議,包括被指控論文抄襲和騷擾女學生,看來這人的問題早就存在了。
最近「一肘禪被告時間軸:從衝突到提告的關鍵時間點」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這起事件從肢體衝突演變成法律訴訟的過程,讓不少台灣網友看得霧煞煞。今天就讓我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整件事情的時間軸整理給大家看,順便補充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細節。
整起事件的引爆點要從去年底說起,當時雙方在台北某健身房因為器材使用問題發生口角,沒想到短短幾分鐘的衝突,後續會衍生出這麼多法律程序。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當天現場其實有監視器畫面,但因為角度問題,關鍵的「肘擊」動作拍得不是很清楚,這也成為後來雙方各說各話的主因。
日期 | 事件內容 | 備註 |
---|---|---|
2024/12/15 | 雙方在健身房發生肢體衝突,A先生指控B教練肘擊其臉部 | 監視器畫面角度不佳 |
2024/12/20 | A先生至醫院驗傷,診斷書顯示臉部挫傷 | 傷勢照片在網路引發討論 |
2025/01/05 | B教練在社群發文澄清,稱是自衛動作 | 貼文獲得大量健身同好聲援 |
2025/02/10 | A先生委託律師寄發存證信函 | 要求賠償醫療費及精神撫慰金 |
2025/03/25 | 雙方調解破局,A先生正式向地檢署提告 | 檢方受理後展開調查 |
2025/06/30 | 檢方傳喚當天在場的目擊者作證 | 證人說法出現分歧 |
從表格可以看出,這半年來雙方你來我往的過程相當曲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B教練在社群平台的發文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健身網紅都跳出來站隊,讓整件事情從單純的傷害案件,演變成網路輿論戰。而A先生方面則是一直保持低調,直到調解破局才正式進入司法程序,這種處理方式也讓不少法律界人士覺得很特別。
現在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接下來就要看檢方怎麼認定當天的衝突經過。有律師朋友私下透露,這類案件最麻煩的就是舉證問題,畢竟健身房那種環境,監視器常常會有死角,加上當時在場的會員們說法也不太一致,要還原真相真的需要花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