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瘋傳「哭樹中三」這個神秘詞彙,讓不少網友一頭霧水。其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某個音樂論壇,據說是某位國際巨星在私人日記中寫下的密語,後來被粉絲解讀為「在淚水中重生的第三篇章」,引發熱烈討論。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最近樂壇的幾件大事。像是Lady Gaga即將展開的全新巡演,就被粉絲們解讀為「哭樹中三」的現實版。畢竟她每次轉型都像鳳凰涅槃,從早期的搞怪風格到現在的成熟路線,真的就像一棵在風雨中哭泣卻越發茁壯的大樹。
事件時間軸 | 相關事件 | 粉絲解讀 |
---|---|---|
2025年5月 | Gaga日記片段流出 | 「哭樹中三」首次曝光 |
2025年6月 | 宣布新巡演「MAYHEM Ball」 | 被視為詞語的現實對應 |
2025年7月 | Caesars Palace駐唱計畫曝光 | 象徵演藝生涯第三階段 |
有趣的是,這個詞現在已經被年輕族群拿來當成流行語使用。比如有人會說「我今天上班根本哭樹中三」,意思是指雖然很辛苦但還是撐過來了。甚至連Kelly Clarkson在受訪時都開玩笑說,她的拉斯維加斯駐唱計畫就是她的「哭樹中三時刻」。
在音樂圈內,「哭樹中三」更被解讀為一種藝術重生的過程。就像Gaga最近受訪時談到的,她對Doechii的音樂讚譽有加,認為那種「立即成為傳奇」的爆發力,正是「哭樹中三」精神的最佳體現。這種在逆境中綻放的藝術能量,確實讓人想起雨後總會天晴的自然法則。
現在只要在社群媒體上搜尋這個詞,就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應用。從粉絲製作的MV剪接到素人cover影片,甚至有人把它當成勵志標語印在T恤上。這個原本神祕的詞彙,已經演變成代表堅持與蛻變的文化符號了。
最近藝術圈都在問「哭樹中三是誰?這位台灣新銳藝術家的故事」。這位神祕的創作者憑藉獨特的「樹淚」系列在Instagram爆紅,用壓克力顏料模擬樹脂滴落的質感,把台灣街角的老樹畫得既憂傷又溫暖,讓網友直呼「每幅畫都在替都市人流淚」。
其實哭樹中三本名林志明,是土生土長的高雄囝仔。他在美術系畢業後當了5年便利商店店長,直到某天深夜值班時,看見路燈下被砍斷的榕樹切口滲出樹液,突然覺得「樹在哭」,從此開始用畫筆記錄這些被都市擠壓的植物生命。他的創作有幾個鮮明特色:
風格特點 | 具體表現 | 常用媒材 |
---|---|---|
擬人化樹木 | 樹幹裂縫像皺眉、樹瘤變成淚痣 | 壓克力顏料+咖啡渣 |
都市寓言 | 把捷運軌道畫成纏繞樹根的鐵鍊 | 廢棄廣告看板拼貼 |
療癒系用色 | 髒粉色調搭配螢光綠的衝突美感 | 夜市霓虹燈管裝置 |
去年他在台南巷弄廢棄茶廠的個展「樹在牆角哭」造成轟動,展場用回收建材搭出樹洞般的空間,觀眾要彎腰鑽進去看畫。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玉蘭花最後一夜》這幅作品,他把檳榔攤常見的塑膠花串拆解重組,做成會隨風搖晃的互動裝置,暗喻傳統街景正在消失。現在連台北幾間文青咖啡廳都搶著合作,在店內展示他的迷你樹景盆栽,這些小作品往往開賣10分鐘就被掃光。
不過這位藝術家本人倒是很低調,受訪時總戴著手工縫製的樹皮面具。他說自己還在便利商店兼差,因為「要繼續觀察半夜來買關東煮的樹」。最近他開始把創作延伸到社區,帶著小朋友用快遞紙箱做樹偶,在廟口演出環保劇,這種扎根在地的態度讓他的粉絲群從文青擴展到婆婆媽媽。
何時開始關注哭樹中三?他的創作歷程大公開!這位在台灣獨立音樂圈默默耕耘的創作者,其實早在2018年就開始在StreetVoice上傳作品,當時還只是用簡單的吉他伴奏錄製demo。真正讓大家注意到他的,是2020年疫情期間那首〈房間裡的鯨魚〉,用溫柔卻帶點荒謭的比喻唱出隔離時期的孤獨感,意外在Dcard和PTT上引發共鳴。
哭樹中三的創作風格很特別,總能把日常的小情緒變成充滿畫面的故事。他自己說過最喜歡在半夜寫歌,常常泡一杯熱美式就開始熬夜創作。從早期比較民謠的風格,到後來加入更多電子元素,可以明顯聽出他不斷在嘗試突破。特別是2022年發的《便利店夜未眠》EP,把超商值大夜班的孤獨感寫得超有fu,連店員們都說根本是他們的心聲!
時期 | 代表作品 | 創作特色 |
---|---|---|
2018-2019 | 〈雨天練習曲〉 | 簡單吉他伴奏,民謠風格 |
2020-2021 | 〈房間裡的鯨魚〉 | 加入合成器,題材更社會化 |
2022-現在 | 《便利店夜未眠》EP | 電子元素加重,敘事性更強 |
最近他開始在IG上分享創作過程的短片,從寫詞到編曲都不藏私。有次直播還意外拍到他在便利商店吃茶葉蛋邊寫歌的畫面,超接地氣!雖然現在已經有固定粉絲群,但他還是保持每週至少發一篇限動跟歌迷互動的習慣,這種親切感可能就是大家越來越愛他的原因吧。接下來聽說要跟幾位台灣獨立音樂人合作,真的很期待會擦出什麼新火花!
最近網路上常看到「哭樹中三到底在做什麼?帶你認識他的獨特藝術風格」這個話題,這位神秘的藝術家總是用樹木當主角,把悲傷的情緒轉化成超有張力的作品。他的創作不是單純畫畫或雕塑那麼簡單,而是把整棵樹當成畫布,用眼淚、雨水甚至樹汁當顏料,讓每件作品都像在訴說一個故事,看完會讓人忍不住想:「這棵樹到底經歷了什麼?」
哭樹中三的作品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會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來創作。像是台灣常見的榕樹,他就會利用氣根垂掛的特性,掛上透明容器收集露水;而筆筒樹那種大型蕨類,他則會在葉脈上雕刻細膩的紋路。這些創作不是永久性的,隨著樹木生長、季節變化,作品也會跟著改變樣貌,每次去看都有新發現。
創作手法 | 使用的樹種 | 作品特色 |
---|---|---|
淚滴裝置藝術 | 相思樹、樟樹 | 在樹皮上鑲嵌玻璃容器收集「眼淚」 |
樹汁繪畫 | 橡膠樹、血桐 | 用樹液自然流動形成抽象畫作 |
落葉拼貼 | 楓香、青楓 | 讓落葉自然堆疊成特定圖案 |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哭樹中三的作品會覺得很衝擊,因為他把我們平常忽略的樹木變得這麼有情緒。像是他用台灣欒樹創作的那系列「秋天的吶喊」,就刻意選在果莢爆開的季節,讓紅色蒴果像血滴般灑滿樹下,遠看整棵樹就像在哭泣一樣。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正是他作品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除了視覺衝擊,哭樹中三的創作過程本身也是藝術的一部分。他常常花好幾個月觀察同一棵樹,記錄它的生長變化,然後在最恰當的時機介入。這種等待的過程很像台灣人常說的「與樹對話」,不是強迫樹木配合他,而是讓樹木自己決定作品最後的樣子。這種創作理念在當代藝術圈很少見,也難怪他的每件作品都能引起這麼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