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大雨大雨下了好幾天,整個台灣都濕答答的,衣服曬不乾、鞋子總是濕的,出門都要隨身帶把傘,這種天氣真的讓人很阿雜啊!這波雨勢從上週末就開始了,氣象署說這是受到西南風和低壓帶影響,中南部尤其嚴重,有些地方甚至累積雨量破600毫米,根本是用倒的。

這幾天的新聞都在報各地災情,像是有道路坍方、農作物泡水,連便利商店的雨傘都賣到缺貨。我朋友住在高雄,他說他家附近的排水溝已經滿到溢出來,騎樓都變成小河了,機車族超級辛苦。不過也有網友開玩笑說,這種天氣最適合在家追劇吃火鍋,算是苦中作樂啦!

地區 累積雨量(mm) 災情狀況
台東 600+ 道路中斷、土石流警戒
高雄 400-500 市區多處積水、農損嚴重
屏東 350-450 低窪地區淹水達膝蓋高度
台南 300-400 部分路段封閉、停班停課

說到上班上課,這幾天各地學校和公司都在觀望要不要放颱風假,但因為沒有颱風警報,所以大多還是要正常上班上課。很多人都在哀嚎,早上冒著大雨出門,全身濕透還要上班一整天,真的很崩潰。捷運和公車上都是濕漉漉的雨傘和雨衣,整個車廂都是悶悶的潮濕味。

這種連續大雨最麻煩的就是家裡容易發霉,我媽這幾天都在忙著開除濕機,衣櫃裡也掛滿了除濕盒。連我家貓咪都不愛出門了,整天窩在乾燥的角落睡覺。不過農民就更慘了,看到新聞說南部很多木瓜園和芒果園都泡在水裡,農民心血全泡湯,真的讓人很心疼。

氣象預報說這波雨勢還要再下幾天,雖然中間會有空檔,但整體來說要到週末才會完全放晴。大家出門真的要小心,尤其是騎車的朋友,路面濕滑很容易打滑。我家附近的早餐店老闆還特別在門口多放了幾塊防滑墊,就怕客人摔倒,這種小貼心在雨天特別溫暖。

大雨大雨下了好幾天

最近台灣的天氣真的讓人很頭痛,連續好幾天都在下大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淹水的情況。誰最受影響?大雨連日來這些族羣要特別當心,特別是老人家、外送員和機車族,這幾天出門真的要格外小心。

先說老人家,這種濕滑的天氣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很多長輩習慣早起運動或買菜,但雨天路面積水加上視線不佳,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滑倒。建議這幾天盡量避免單獨外出,如果真的要出門,最好穿防滑的鞋子,或是請家人陪同。另外,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這種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讓血壓不穩定,記得按時吃藥。

再來就是外送員和機車族,這幾天真的辛苦了!大雨中騎車視線差就算了,還要擔心路面積水打滑。很多外送員為了趕時間,可能會冒險涉水而過,這樣真的很危險。建議這幾天接單量力而為,安全最重要。機車族也一樣,遇到積水路段寧可繞路,不要硬闖。

受影響族群 主要風險 建議做法
老人家 跌倒、慢性病發作 穿防滑鞋、家人陪同、按時服藥
外送員 視線不良、路面打滑 減速慢行、避免涉水、量力接單
機車族 積水打滑、煞車距離變長 繞道行駛、保持車距、穿戴雨具

另外,家裡有幼兒的家長也要注意,這種天氣最容易感冒。小朋友在幼兒園或學校玩水後,如果沒有馬上換掉濕衣服,很容易著涼。建議書包裡多放一套換洗衣物,放學回家後最好先洗個熱水澡。還有啊,這幾天洗好的衣服都很難乾,記得要用除濕機或烘衣機,不然穿濕衣服出門更容易生病。

住在低窪地區的居民這幾天也要提高警覺,特別是那些老舊社區,排水系統可能不太理想。如果發現家裡開始積水,要趕快把貴重物品搬到高處,必要時也要準備撤離。有些房東出租的老公寓更要小心,頂樓加蓋或地下室最容易出事,租客要特別留意。

最近台灣的天氣真的是濕到不行,走在路上鞋子都快泡爛了啦!大家都在問「什麼時候會停?氣象專家解析這波降雨結束時間」,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最新天氣資訊,順便分享幾個實用的防潮小撇步。

根據中央氣象局最新資料,這波梅雨鋒面真的超級頑強,從上週開始就賴著不走。不過好消息是,專家預估這週末(7/13-7/14)開始雨勢會逐漸減弱,中南部會先放晴,北部可能還要多忍耐一兩天。下面是未來幾天的詳細預報:

日期 北部天氣 中部天氣 南部天氣
7/11(五) 大雨到暴雨 大雨 陣雨
7/12(六) 大雨 陣雨 短暫陣雨
7/13(日) 陣雨 多雲時陰 多雲
7/14(一) 短暫陣雨 多雲 晴天

這幾天出門真的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北部地區的上班族,早上通勤時間雨勢通常最大,建議提早出門比較安全。家裡有老人小孩的話,除濕機真的要24小時開著,不然牆壁都會冒水珠。我自己的經驗是,在衣櫃裡放幾包除濕盒超級有效,衣服才不會有霉味。

說到這個,前幾天去菜市場買菜,攤販老闆都在抱怨蔬菜價格漲好多,因為連續大雨讓很多葉菜都爛在地裡。這陣子如果想省錢,可以改買根莖類或是菇類,像紅蘿蔔、馬鈴薯這些比較不受雨天影響,價格也相對穩定。

大雨大雨下了好幾天

最近台灣的天氣真的是「濕」到不行,衣服曬不乾、鞋子永遠濕答答,讓人忍不住想問:為何雨下不停?帶你瞭解梅雨季的氣象成因。其實這跟每年5、6月的梅雨季節有關,這種天氣可不是隨便下的,背後有它的科學道理在。梅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北方冷空氣和南方暖濕氣流在台灣上空相遇,就像兩個脾氣不同的人在吵架,誰也不讓誰,結果就是產生持續的降雨帶,讓雨下個沒完沒了。

梅雨期間的降雨特性可以從下面這個表格看出來:

特性 說明
持續時間長 單次降雨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不像夏季午後雷陣雨來得快去得快
範圍廣 降雨區域往往涵蓋全台,不像颱風雨有明顯的區域性
雨勢穩定 多為綿綿細雨,偶爾伴隨較大雨勢,但很少像颱風那樣狂風暴雨
濕度高 空氣濕度經常保持在80%以上,讓人感覺特別悶熱不舒服

說到梅雨的形成過程,其實很有趣。每年春末夏初的時候,太平洋高壓開始增強,把溫暖潮濕的空氣往北推。與此同時,大陸冷高壓還沒完全撤退,這兩股勢力就在台灣上空相遇。暖空氣比較輕會往上爬,冷空氣比較重就往下降,這個過程中暖空氣裡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雲層和降雨。這種對峙狀態往往會維持好幾週,所以雨就下個不停啦。

梅雨對於台灣的水資源其實很重要,雖然下雨很煩人,但這些雨水可是補充水庫的重要來源。根據氣象局的資料,梅雨帶來的降雨量約佔台灣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不過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梅雨的型態也在改變,有時候會出現「空梅」現象,也就是預期中的梅雨沒來,或是來得很少;有時候又會出現「豪梅」,短時間內降下驚人雨量,造成淹水等災情。這種極端化的趨勢讓氣象預報變得更加困難,也提醒我們要更關注氣候變遷的議題。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