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是夜空中最容易辨認的星座之一,隨著四季更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會有所變化。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北斗七星四季的觀察小技巧,還有這些星星背後有趣的故事。
北斗七星由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古人還給它們取了特別的名字: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這些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每顆星都有它的象徵意義。比如天樞代表「貪狼星」,在道教文化中被視為桃花星;而搖光則是「破軍星」,象徵著衝鋒陷陣的勇氣。
星名 | 別稱 | 亮度 | 距離地球(光年) |
---|---|---|---|
天樞 | 貪狼 | 1.79 | 123 |
天璇 | 巨門 | 2.37 | 79.7 |
天璣 | 祿存 | 2.50 | 83.2 |
天權 | 文曲 | 3.31 | 80.5 |
玉衡 | 廉貞 | 1.77 | 82.6 |
開陽 | 武曲 | 2.23 | 78.2 |
搖光 | 破軍 | 1.85 | 101 |
在台灣觀察北斗七星,春季時它會高掛在北方天空,斗柄指向東方;夏季則會轉到西北方,斗柄朝上;到了秋天,它會降到北方地平線附近;冬季時則會倒掛在東北方天空。這些變化其實跟地球公轉有關,因為我們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星空角度也會跟著改變。
北斗七星不只是用來辨認方向,在古代還被用來制定曆法。《史記》中就記載著「斗建」,就是根據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判斷季節。比如斗柄指東就是春天,指南就是夏天,這種觀星知時的方法,展現了古人驚人的智慧。現在雖然有手機隨時能看時間,但抬頭看看這些閃爍了幾千年的星星,還是會讓人覺得很神奇呢!
北斗七星在台灣哪個季節最容易看到?觀星時間大公開!這顆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勺子形狀,其實一年四季都能在台灣夜空找到,但不同季節的觀測條件可是差很大喔。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最適合追「北斗」的時段,還有幾個台灣觀星聖地的實用資訊。
首先要知道,北斗七星屬於「拱極星座」,意思是在北半球幾乎全年可見。不過春夏交替的4-6月是最佳觀賞期,這時候北斗會高掛在頭頂正上方,勺子柄朝東、勺底朝西的姿態特別明顯。反而冬天時它會貼近地平線,容易被山脈或光害影響。建議挑選農曆月初或月底的晴朗夜晚,避開月光干擾,晚上9點到凌晨2點這段時間最容易捕捉到完整的勺形。
這邊整理幾個台灣觀測北斗七星的熱門地點與特色:
地點 | 海拔高度 | 適合月份 | 周邊設施 | 光害程度 |
---|---|---|---|---|
合歡山武嶺 | 3,275m | 4-10月 | 停車場、廁所 | ★☆☆☆☆ |
陽明山擎天崗 | 800m | 全年 | 遊客中心、步道 | ★★☆☆☆ |
墾丁龍磐公園 | 20m | 3-9月 | 觀景台、草原 | ★★★☆☆ |
阿里山小笠原 | 2,500m | 5-11月 | 觀景平台 | ★☆☆☆☆ |
實際觀星時有個小技巧:先找到最亮的「北斗一」(天樞星)和「北斗七」(搖光星),這兩顆構成勺口的部分特別醒目。用手機APP輔助定位會更輕鬆,但記得把螢幕調成紅光模式才不會影響夜視能力。如果帶小朋友一起看,可以教他們用「勺口五倍距離」來找北極星,這個實用技能在野外辨位超好用。
最近適逢暑假,很多天文社群都在舉辦觀星活動,像7/20在梨山就有場「北斗七星攝影教學」,有興趣的朋不妨上網報名。另外提醒大家,高山夜間溫度可能驟降,就算夏天也要帶外套,準備些熱飲和零食才能舒服享受星空饗宴喔。
為什麼古人用北斗七星來辨認方向?原來這麼實用!在沒有指南針的古代,北斗七星可是老祖宗們的天然GPS呢!這組星星不但亮度夠、形狀特別好認,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在北方天空看到,根本就是古人出門在外的必備導航工具。
北斗七星由七顆亮星組成,排列得像個大勺子,古人還幫每顆星取了超貼切的名字:
星名 | 現代天文學名稱 | 特色 |
---|---|---|
天樞 | 大熊座α | 最亮的一顆,勺子的起點 |
天璇 | 大熊座β | 和天樞連線指向北極星 |
天璣 | 大熊座γ | 勺子彎曲處的轉折點 |
天權 | 大熊座δ | 四方形斗身的底部 |
玉衡 | 大熊座ε | 斗柄最亮的星 |
開陽 | 大熊座ζ | 旁邊有顆小伴星,古人用來測視力 |
搖光 | 大熊座η | 斗柄末端,像勺子的尾巴 |
最厲害的是,只要找到天樞和天璇這兩顆星,把它們連線往勺口方向延伸約五倍距離,就會碰到北極星。北極星幾乎就在正北方不動,這樣不管在山上、海上還是沙漠裡,都能立刻知道方位。而且北斗七星每天繞北極星轉一圈,古人還發現可以用斗柄指向來判斷季節,春天斗柄指東、夏天指南,根本是自帶月曆功能!
除了實用性,北斗七星在華人文化裡也超有份量。道教把它當作重要的星君崇拜,民間傳說裡更常出現它的故事。像《西遊記》裡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北斗星君就出來勸架;台灣的廟宇屋頂也常看到七星劍的裝飾,都是從北斗七星來的靈感呢!
北斗七星每顆星星的台灣俗名你知道嗎?在地人這樣叫,其實這些閃爍的星星在台灣民間都有超親切的稱呼喔!老一輩的人看星星可不是照書本念,而是用生活化的名字來辨認,這些俗名背後還藏著台灣人對天文的獨特觀察呢。
先來看看北斗七星的組成,從勺柄到勺身總共有七顆亮星,台灣人習慣用「犁頭星」來稱呼整個北斗七星,因為它的形狀就像農夫用的犁具。不過每顆星星還有自己的小名,而且南北部說法還不太一樣,超級有趣!
學名 | 台灣俗名(北部) | 台灣俗名(南部) | 特別由來 |
---|---|---|---|
天樞 | 頭殼星 | 頭前星 | 因為是北斗第一顆,像頭部位置 |
天璇 | 肩胛星 | 手骨星 | 位置像肩膀或手臂 |
天璣 | 腰子星 | 肚臍星 | 位於中間像人體腰部 |
天權 | 屁股星 | 腳倉星 | 在勺柄轉折處像臀部 |
玉衡 | 大腿星 | 腳腿星 | 勺身開始處像腿部 |
開陽 | 腳目星 | 腳趾星 | 位置偏末端像腳部 |
搖光 | 尾溜星 | 尾節星 | 最末端像尾巴 |
這些俗名是不是超有畫面感?老一輩農民晚上看星星,根本是把北斗七星當成一個倒掛的人形在記。像嘉義一帶的漁民還會用「頭前星」來判斷方位,而宜蘭的農民則是用「腰子星」的位置來推算播種時間,這些都是台灣特有的星空智慧。
下次晚上抬頭看星星時,不妨試著用這些台灣俗名來認北斗七星,會發現特別好記又有趣!而且不同縣市的長輩可能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有機會可以多問問看,會聽到更多有趣的在地星星故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