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有些人天生就「沒有父母緣」,這不是他們的錯,卻要一輩子學著與這個事實共處。在台灣社會裡,家庭關係緊密是常態,逢年過節總被問「怎麼不回家?」的時候,那種尷尬與苦澀只有當事人才懂。其實這樣的人比想像中多,只是大家都習慣把傷口藏得很好。

常見情境 內心感受 應對方式
同事討論家庭出遊 自卑又羨慕 轉移話題或幽默帶過
過年期間獨自在家 強烈孤獨感 提前安排旅行或志工活動
看到親子互動影片 複雜情緒湧現 允許自己暫時關閉社交軟體

我認識一位在房仲業工作的阿銘,他總說自己把客戶當家人,因為原生家庭給他的只有冷漠。有次帶看一間溫馨的小公寓,客戶夫妻牽著小孩討論要怎麼布置兒童房,他當場就衝到洗手間掉淚。後來他成立了「類家人支持小組」,專門幫助那些同樣缺乏家庭溫暖的年輕人,用每月聚餐取代圍爐,用夥伴生日取代父親節。

在台北街頭,你可能會遇見40歲的美玲姐,她經營的早餐店永遠在母親節推出「寵愛自己套餐」。她說從小被送養三次,最後在育幼院長大,現在把常客阿公阿嬤當成自己的長輩,客人也會自動把孫子的照片給她看。這種非血緣的羈絆,反而比原生家庭更真實溫暖。

沒有父母緣

1. 什麼是沒有父母緣?台灣人常見的家庭困擾解析

在台灣,很多人私下會用「沒有父母緣」來形容自己跟爸媽的關係疏離,這種情況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常見。不是每個家庭都像八點檔演的那樣溫馨,有些人是從小就感覺跟父母有距離,長大後更是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這種困擾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複雜問題。

根據心理師的觀察,台灣家庭常見的親子疏離狀況可以分成這幾種類型:

類型 主要特徵 常見家庭背景
情感疏離型 父母忙工作或感情不好,小孩從小缺乏關愛 雙薪家庭、父母婚姻不睦
價值觀衝突型 子女想法跟老一輩差太多,常起爭執 傳統權威式教養家庭
重男輕女型 女兒被差別待遇,感受不到平等關愛 傳統觀念深的家庭
手足偏心型 父母明顯偏袒某個孩子,其他子女心理不平衡 多子女家庭

很多台灣人都是出社會後才發現,自己跟父母的關係其實很有問題。像是過年回家總會吵架,或是明明住在一起卻沒什麼話聊。有些人會覺得很自責,認為是不是自己不夠孝順;也有人選擇保持距離,免得每次見面都不愉快。這種情況在30-40歲的上班族特別明顯,因為這個年紀的人通常要同時面對工作壓力和家庭期待。

其實沒有父母緣不是誰的錯,很多時候是整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比如說老一輩習慣用打罵教育,現在年輕人講求溝通,兩代人根本是用不同語言在說話。或是父母那一輩自己也沒被好好愛過,所以不知道怎麼表達關心。這種代溝在台灣特別明顯,因為我們的社會這二、三十年變化太快,很多傳統觀念來不及調整。

2. 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沒有父母緣?心理師告訴你原因

最近有唔少朋友同我傾偈時都提到,成日覺得自己同父母嘅關係好疏離,好似點努力都冇辦法親近。其實呢種「冇父母緣」嘅感覺背後,可能隱藏住一啲心理因素,等我哋一齊嚟拆解下。

首先,要明白家庭關係係雙向嘅,有時唔係你做得唔夠好,而係成長過程中累積嘅誤會同傷痛冇被好好處理。例如細個時經常被否定,或者父母偏心兄弟姊妹,都會令人潛意識覺得「點做都冇用」。而家我哋整理咗幾個常見原因同對應嘅心理狀態:

可能原因 心理影響 具體表現
童年情感忽視 形成「我不重要」嘅核心信念 習慣壓抑自己嘅情感需求
過度控制型教養 產生反抗或逃避傾向 害怕親密關係、抗拒回家
父母情緒不穩定 發展出過度警覺性格 講嘢前會不斷揣測對方反應
長期被比較 自我價值感低落 覺得點努力都不如別人

另外,台灣社會成日強調「天下無不是嘅父母」,呢種觀念反而令好多人心入面嘅矛盾更難化解。你可能有試過同朋友訴苦,但係對方一句「佢哋都係為你好」就將你嘅感受否定晒,結果連自己都開始懷疑係咪太敏感。其實每個家庭嘅互動模式都唔同,最重要係先承認自己嘅真實感受,而唔係急住去批判邊個對錯。

文化壓力都係一個好關鍵嘅因素。我哋成日聽到「孝順」要點樣點樣,但好少討論點樣在唔健康嘅關係中設立界線。有啲人會因為達唔到社會期待嘅「完美子女」形象,而產生強烈嘅自責感,甚至覺得自己「唔配」擁有溫暖嘅家庭關係。

沒有父母緣

3.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沒有父母緣?5個徵兆要注意。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跟父母之間好像隔著一道無形的牆,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卻總是有種說不上來的距離感。這種感覺其實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遇到以下這些情況,可能就是所謂的「父母緣」比較淺的徵兆。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溝通永遠不在同個頻道上」,你講東他們永遠理解成西,每次聊天都像在雞同鴨講。比如你分享工作上的成就,他們卻只關心什麼時候結婚;你提到最近壓力大,他們反而說你抗壓性不夠。這種對話模式會讓你越來越不想主動聯繫,久而久之關係就淡了。

再來是「情感需求長期被忽略」,小時候哭鬧被說是愛哭包,長大後情緒低落被說想太多。你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眼中似乎都不重要,甚至會反過來指責你太敏感。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自己習慣把心事藏起來,因為知道說了也不會被理解。

徵兆類型 具體表現
溝通障礙 講話經常被誤解,對話總是以爭吵收場
情感忽視 你的情緒很少被重視,甚至會被批評「想太多」
差別待遇 明顯感覺父母對其他兄弟姊妹比較好
價值觀衝突 在人生重大選擇上永遠得不到支持
相處壓力 見面時總覺得緊張不自在,事後需要很長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個徵兆是「家庭中的差別待遇」,你可能會發現父母對其他兄弟姊妹明顯比較好。比如同樣考90分,弟弟會被誇獎而你卻被問「為什麼沒滿分」;或是妹妹買新手機他們馬上答應,你提出需求卻被說浪費錢。這種不公平的對待會讓你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價值觀嚴重不合」也是關鍵指標,當你在人生重大選擇上永遠得不到支持時,那種孤獨感特別強烈。想換工作被說不安分、選擇不婚被罵不孝順、連交什麼朋友都要被管,這種情況下你會越來越不想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

最後是「相處後的疲憊感」,每次見完父母都覺得特別累,可能要花好幾天才能恢復元氣。明明沒發生什麼大事,但就是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會不自覺地避免跟他們接觸。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排斥反應,往往是最真實的訊號。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