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在台灣傳統家庭觀念中,曾祖父母定義指的是祖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祖」或「太祖」。這層關係在家族系譜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祭祀、族譜記載或是喪假權益時,都會特別被提及。雖然現代社會家庭結構改變,但了解這些稱謂背後的意義,對於維繫家族情感還是很有幫助的。

說到曾祖父母,就不得不提到台灣人對祖先稱呼的講究。從族譜來看,往上追溯的稱呼其實很有系統,這裡簡單整理一個表格讓大家參考:

世代 稱謂 備註
父母一代 爸爸/媽媽 直系血親
祖父母一代 阿公/阿嬤 父母的父母
曾祖父母一代 阿祖/太祖 祖父母的父母
高祖父母一代 高祖父/高祖母 曾祖父母的父母

在實際生活中,曾祖父母的角色可能因為年齡差距而比較少接觸,但他們在家族中的地位依然重要。特別是在傳統節日像是清明掃墓、中元普渡時,長輩們往往會帶著晚輩祭拜這些先祖,讓年輕一代認識自己的根源。有些家庭還會保留著老照片或家族故事,這些都是連結曾祖父母與後代子孫的重要紐帶。

另外在職場權益方面,根據勞基法規定,曾祖父母過世時,勞工可以請喪假。這部分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其實三等親以內的親屬過世都有相關的休假規定。像是曾祖父母屬於三等親,依法可以請喪假,但天數會比直系親屬少一些。具體天數要看公司規定,不過通常都是3天左右,建議有需要的人還是要事先了解公司的請假規範。

曾祖父母定義

什麼是曾祖父母?三分鐘搞懂家族稱謂

每次回老家拜拜或參加家族聚會,總會被一堆親戚稱呼搞得頭昏腦脹對吧?特別是那些「曾」字輩的長輩,到底該怎麼叫才不會失禮?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這些常見又容易搞混的家族稱謂,讓你下次見到長輩不再尷尬!

先從最基本的「曾祖父母」說起,這是指你阿公阿嬤的父母,也就是你的「高祖父母」的下一代。在台灣我們通常會叫「阿祖」或「祖公」、「祖嬤」,有些地方也會用「外曾祖父母」來區分媽媽那邊的祖先。這些稱呼雖然聽起來很古老,但在傳統節日或掃墓時還是很常用到喔!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快速對照常見的家族稱謂:

你的稱謂 對方的稱謂 關係說明
阿祖/曾祖父 曾孫/曾孫女 你阿公的爸爸
外曾祖母 外曾孫 你阿嬤的媽媽
伯公 姪孫 你阿公的哥哥
叔公 姪孫 你阿公的弟弟
姑婆 姪孫 你阿公的姐妹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台灣的家族稱謂真的超級細膩!光是「阿公的兄弟」就有分「伯公」、「叔公」,而且還會依照排行有不同的叫法。像我們家就習慣叫「大伯公」、「二叔公」這樣,每個家庭可能都有些微差異。建議可以直接問家裡長輩最準確的叫法,順便聽他們講古也很有趣呢!

另外要提醒的是,現在很多年輕家庭都簡化稱謂了,像我們家小朋友就直接叫「阿祖」,不會特別分「曾祖父」或「曾祖母」。其實只要懷著尊敬的心,長輩們通常都不會太在意稱呼的細節啦!不過了解這些傳統稱謂還是很有用的,特別是過年圍爐或翻族譜的時候,就不會看得霧煞煞了。

曾祖父母在家族中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在現代社會裡,能見到曾祖父母的小朋友真的越來越少了。不過在台灣傳統家庭中,曾祖父母可是家族裡的「活歷史書」呢!他們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社會變遷,隨便講個故事都能讓孫輩聽得津津有味。而且他們通常都是家族裡最德高望重的長輩,連阿公阿嬤都要聽他們的話。

曾祖父母在家族中的功能其實很特別,他們不像父母要負責管教,也不像祖父母要幫忙帶小孩,反而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存在。我記得小時候回南部老家,曾祖母總是會從她的「百寶櫃」裡變出各種古早味零食,那些現在根本買不到的傳統點心,成了我最懷念的童年味道。而且老人家看事情的角度很不一樣,常常能用簡單幾句話就化解家族裡的紛爭。

角色功能 具體表現 現代變化
家族歷史傳承者 講古早故事、教傳統習俗 因少子化見面機會變少
家族和事佬 用智慧化解家庭糾紛 現在多由LINE群組溝通
傳統技藝保存者 教做粿、縫製傳統服飾 技藝逐漸失傳
家族精神領袖 重要節慶主持祭祖儀式 年輕一代參與度降低

說到曾祖父母的日常生活,他們其實很喜歡參與家族活動。像我曾祖父90幾歲了,每次掃墓都堅持要親自去,說是要跟祖先「報告」家族近況。他們也特別重視過年過節的傳統,像是除夕一定要圍爐、清明要自己做紅龜粿,這些習俗在他們心中都是不能馬虎的大事。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覺得麻煩,但這些傳統正是維繫家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在現代社會,能跟曾祖父母相處真的是很幸福的事。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曾孫,我表妹的曾祖母甚至還會偷偷塞錢給她,說是要給她「買糖吃」。這種跨世代的感情特別純粹,不像父母會要求成績,也不像祖父母會碎念,就是單純地想對你好。有時候聽他們用台語講古早的故事,那種親切感是看再多歷史書都無法取代的。

曾祖父母定義

為什麼要認識曾祖父母?瞭解家族根源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讓我們更完整認識自己的關鍵。在台灣這個重視家族連結的社會裡,許多人的生活智慧與價值觀,其實都來自長輩們的代代相傳。當我們翻開老相簿,聽長輩講古早故事時,那些看似遙遠的記憶,其實正悄悄形塑著現在的我們。

你知道嗎?從曾祖父母那輩開始,家族就已經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資產,不只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傳承。比如說,阿祖那一代可能經歷過戰爭或移民,他們的故事裡藏著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聽他們說當年怎麼從南部上來台北打拚,或是如何白手起家,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活歷史。

認識曾祖父母的好處 具體例子
了解家族健康史 知道是否有遺傳性疾病
傳承生活智慧 傳統料理做法、節慶習俗
建立身份認同 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學習處世哲學 老一輩的待人接物之道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老一輩很”古板”,但當你真正了解他們成長的環境,就會明白那些堅持背後的意義。像我阿嬤總是把剩菜熱了又熱捨不得丟,原來是因為她小時候經歷過物資缺乏的年代。這些細小的生活習慣,都是家族記憶的延續,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繼承了某種精神。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住在都市,跟老家越來越疏遠,但其實只要多問問長輩,你會發現家族故事比想像中精彩。下次回鄉時,不妨坐下來泡茶聊天,請阿公阿嬤多講些他們父母那個年代的事。你會驚訝於這些故事如何讓你看待自己的角度變得不一樣,甚至發現某些特質原來是”家族遺傳”呢!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