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最近網路上流傳好多「偽科學謊論」,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常常包著科學外衣誤導大家。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常見的例子,幫大家破解這些迷思,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辨別真偽超級重要啊!

先講一個經典案例:「喝鹼性水能改變體質」。這個說法在台灣養生圈流傳超久,但其實人體的酸鹼值本來就有一套精密調節系統,靠喝水根本影響不了。更誇張的是,有些商家還把普通瓶裝水標榜成「神奇鹼性水」賣超貴,根本是在收智商稅啦!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偽科學和真相對照表:

偽科學說法 科學真相 實際案例
吃膠原蛋白能直接補臉 膠原蛋白會被消化分解,無法直接補充到皮膚 市售膠原蛋白飲品
手機輻射會導致腦癌 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非游離輻射致癌 防輻射貼片熱賣
水晶能量能治病 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網路販售能量水晶

另外還有一個超扯的「量子糾纏保健法」,說什麼戴個手環就能利用量子力學治病。拜託喔!量子力學是很深奧的物理學好嗎?這些商人根本是把科學名詞當行銷話術在用,連基本定義都搞不清楚就亂套用,真的會讓真正的科學家氣到吐血。

最近Line群組還瘋傳「5G會散播病毒」的陰謀論,這完全是把不同領域的科技混為一談。5G是通訊技術,跟生物病毒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但就是有人會相信這種毫無邏輯的謠言,甚至還去破壞基地台,實在有夠荒謬。

其實分辨偽科學有個簡單方法:看它是不是把單一研究過度解讀,或是用「某專家說」當證據卻不提供具體研究數據。真正科學講究的是可重複驗證,而不是靠幾個個案或名人背書就能成立的。下次看到誇大其詞的科學宣稱,記得先查證再相信啊!

偽科學謬論

最近網路上又在瘋傳「吃XX食物可以抗癌」、「手機輻射會致癌」這類訊息,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台灣人特別容易相信偽科學謬論?在地現象解析。其實這跟台灣的社會環境和媒體生態有很大關係,我們從小到大接收的資訊就很混亂,加上長輩群組天天轉傳各種「養生秘方」,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的科學認知文化。

先來看看幾個常見的偽科學類型在台灣的傳播情況:

類型 常見案例 傳播管道
養生偏方 喝鹼性水治百病、吃某種水果抗癌 長輩LINE群、菜市場口耳相傳
科技謠言 5G會傳播病毒、手機輻射致癌 社群媒體、網路論壇
陰謀論 政府隱瞞特效藥、疫苗有晶片 YouTube影片、政治討論區

台灣人會這麼容易相信這些說法,第一個原因是「權威崇拜」的習慣還在。很多人看到穿白袍的就以為是醫生,網路上隨便一個自稱「博士」的人講話就被當真,根本不會去查證他的專業背景。第二個是「寧可信其有」的心態,特別是健康相關的議題,大家怕死又愛貪便宜,聽到什麼偏方都先試再說,反正「試了沒壞處」。

另一個關鍵是台灣的媒體環境太亂,正經的科普節目沒人看,反而是那些標題嚇死人的「驚人發現」點閱率超高。記者為了搶快常常不做查證,把網路謠言當新聞報,結果錯誤資訊就越傳越廣。再加上社群演算法推波助瀾,你點過一次養生謠言,接下來天天給你推類似內容,看久了真的會以為全世界都這樣說。

最近Line群組跟FB都被各種養生偏方、神奇療法洗版了嗎?今天來跟大家分享「如何一眼識破朋友圈瘋傳的偽科學謠言?實用技巧分享」,這些年看過太多「吃這個三天瘦五公斤」、「某國專家都不敢說的秘密」的唬爛文,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重點,你也能秒變謠言終結者!

首先要注意訊息來源,很多偽科學文章最愛用「哈佛研究證實」、「日本教授發現」這種模糊說法。這時候直接打開Google搜「關鍵字+謠言」兩個字,八成會跳出食藥署或事實查核中心的打臉文。像之前瘋傳的「喝鹼性水治癌症」,根本是某直銷公司編的故事,連基本生物學概念都錯得離譜。

再來教大家快速辨識的實用表格:

可疑特徵 正常科普文特徵
標題情緒化(驚!/快分享) 標題平實具體
永遠不寫研究出處 附論文連結或期刊名
用絕對詞(100%有效) 會寫「可能」「初步發現」
叫你趕快轉發 鼓勵查證再分享

最常見的套路就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比如「量子糾纏能量水」這種把科學名詞亂湊的產品。真正科學家講量子力學時根本不會扯到養生,看到這種跨領域硬要扯的內容,99%是騙人的。還有些文章會用「政府隱瞞」「大藥廠不想你知道」這種陰謀論來增加可信度,但仔細想想,現在網路時代哪有可能全世界的專家都一起說謊啦!

另外記得檢查日期,很多謠言都是把舊聞重新包裝。像「某水果混合某食物會中毒」這種套路,每隔幾年就會換不同食材重新出現。如果內容提到「最近」「最新研究」卻找不到具體時間,八成又是把十年前的謠言拿來炒冷飯。現在很多事實查核平台都有謠言資料庫,直接去搜關鍵字比問朋友更快找到真相。

偽科學謬論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時候偽科學謬論最容易在社羣媒體擴散?時間點分析」這個話題,其實從日常觀察就能發現,某些特定時段真的特別容易看到各種奇怪的養生偏方或陰謀論在群組裡瘋傳。根據小編這幾年在各大社群的潛水經驗,整理出幾個偽科學最猖獗的黃金時段,大家看完應該會很有共鳴。

首先絕對是節慶前後,特別是農曆春節、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長輩群組總會突然冒出「吃XX食物會致癌」、「這樣拜拜才能改運」的謠言,搭配「不轉發會倒霉」的恐嚇式文案。其次是疫情升溫期,每當確診數增加,什麼「喝符水防疫」、「5G傳播病毒」的假消息就會像野火蔓延,這時候衛福部的澄清貼文根本追不上謠言擴散速度。

另外很有趣的是深夜到凌晨時段,研究發現晚上11點到隔天3點這段「失眠時間」,人們特別容易輕信並轉發未經查證的內容。可能是半夜精神不濟,判斷力下降的關係。小編自己就常在半夢半醒間,看到群組裡有人分享「NASA證實吃泡菜能防輻射」這種荒謬貼文。

高風險時段 常見謠言類型 擴散主力族群
節慶前後 民俗禁忌、食物相剋 中老年LINE用戶
疫情升溫期 偏方防疫、陰謀論 焦慮的家長群組
深夜至凌晨 獵奇冷知識、健康速效法 熬夜追劇的年輕人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時間點是重大天災發生後,像是地震、颱風過境時,總會有人開始傳「動物異常行為預測地震」的老謠言,或是「政府隱瞞災情」的陰謀論。這類內容通常會搭配聳動的影片或圖片,利用民眾恐慌心理快速擴散。記得去年颱風天,小編的阿姨還堅持要在家門口放碗水說是能鎮風,結果根本是十年前的假消息又復活。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