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望所歸的意思與日常應用
眾望所歸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指某個人或某件事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支持,就像大家都期待的那樣。這個成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公司要選新的主管,或是社區要推舉代表時,常常會聽到有人說:「這個人選真是眾望所歸啊!」
說到眾望所歸的由來,其實跟古代選舉制度有關。古人推舉賢能時,如果大家都一致認同某個人,就會用這個詞來形容。現在我們雖然不用那麼文謅謅的說話,但這個概念還是很實用的。像是班上選班長、公司推派代表,甚至是網紅票選活動,只要是大家都認同的結果,都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情境 | 眾望所歸的表現 | 實際例子 |
---|---|---|
職場 | 同事一致推舉 | 部門要選新主管,大家都支持最資深的王經理 |
學校 | 全班同學投票 | 班代選舉,人緣最好的小明獲得壓倒性票數 |
社區 | 居民共同推薦 | 里長選舉,熱心服務多年的張阿姨高票當選 |
網路 | 網友熱烈支持 | 美食部落客「阿勇師」被票選為最值得信賴的推薦達人 |
在台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眾望所歸的例子。像是某個里長候選人因為長期在社區服務,幫居民解決很多問題,選舉時自然就成為眾望所歸的人選。或是公司裡有個同事能力強又樂於助人,當要推派代表參加重要會議時,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這種情況也是典型的眾望所歸。
有時候眾望所歸也會用在比較輕鬆的場合。比如一群朋友要決定去哪吃飯,如果有人提議的餐廳剛好是大家最近都想去的,這時候就可以開玩笑說:「這間餐廳真是眾望所歸啊!」雖然用法比較隨興,但意思還是很清楚的。這種把成語用在日常對話的方式,其實也展現了台灣人靈活運用語言的特色。
1. 什麼是眾望所歸?台灣人最常問的成語解釋
每次選舉季或公司推選主管時,總會聽到有人說「這次真的是眾望所歸啦!」到底什麼是「眾望所歸」?這個成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超常被使用,特別是在描述某人獲得大家一致支持的時候。簡單來說,就是指某個人或某件事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期待,就像大家的心願都匯聚在一起那樣。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後漢書》,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能力出眾,所以大家都希望由他來擔任重要職位。在現代台灣,我們最常在這些場合聽到:
使用情境 | 例句 | 使用頻率 |
---|---|---|
選舉場合 | 「這次市長候選人當選真是眾望所歸!」 | ★★★★★ |
職場升遷 | 「經理升副總完全是眾望所歸啊~」 | ★★★★☆ |
比賽結果 | 「冠軍得主是眾望所歸的表現!」 | ★★★☆☆ |
很多台灣人會把「眾望所歸」和「實至名歸」搞混,其實兩者有點不一樣。「眾望所歸」強調的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而「實至名歸」則是強調「確實有這個實力」。比如說公司年終評選最佳員工,如果是大家都期待某個人得獎,那就是「眾望所歸」;如果是因為那個人業績特別突出而得獎,就更適合用「實至名歸」。
在台灣的政論節目或職場八卦中,這個成語出現的頻率超高。下次聽到有人說「眾望所歸」時,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在說某個人或某件事獲得了多數人的支持和認同啦!不過要提醒的是,有時候這個詞會被濫用,明明沒有那麼多人支持,也被說成是「眾望所歸」,這時候就要自己判斷一下真實性囉。
2. 誰會用眾望所歸形容人?職場前輩告訴你
最近跟幾位職場前輩聊天,聊到「眾望所歸」這個詞,發現其實在台灣職場上真的蠻常聽到耶!特別是在升遷或重要職位交接的時候,這個詞就會默默出現。不過你知道嗎?會用這個詞的人其實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今天就來分享前輩們的觀察。
首先,最常用「眾望所歸」的通常是公司裡的中高階主管,特別是那些需要凝聚團隊共識的時候。他們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大家都認同、支持的同事。比如說:「這次經理升協理,真的是眾望所歸啊!」這種用法既不會太浮誇,又能表達團隊的認同感。
使用情境 | 常見使用者 | 使用頻率 |
---|---|---|
升遷場合 | 人資/高階主管 | ★★★★☆ |
專案負責人推選 | 部門主管 | ★★★☆☆ |
年度評比 | 資深同事 | ★★☆☆☆ |
另外也發現,有些資深同事特別愛用這個詞,尤其是在茶水間閒聊的時候。他們會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說:「哎呦,這次阿明接那個案子根本眾望所歸啦,他之前做類似專案超強的!」這種用法就比較口語,帶點台灣人特有的親切感。
有趣的是,年輕一輩的同事反而比較少用「眾望所歸」,可能是覺得這個詞有點老派?他們更常直接說「大家都支持他」或「他真的很適合」。不過在正式場合像是會議記錄或email裡,還是會看到這個詞出現,畢竟它確實能精準表達那種「大家都認同」的感覺。
在台灣職場文化裡,「眾望所歸」其實隱含著一種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前輩說,當有人被這樣形容時,通常表示這個人不僅能力好,人緣也很不錯。畢竟要讓「眾望」都「所歸」,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啊!
3. 何時該説眾望所歸?台灣社交場合用法這個問題,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蠻常遇到的。這個成語聽起來有點正式,但在台灣人際互動中,只要用得恰到好處,反而能讓場面更熱絡。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際會用到的情境,還有要注意的小細節。
首先,「眾望所歸」最適合用在有人被推選出來擔任重要職位的時候。比如公司要選新的部門主管,或是社區要選管委會主委,當大家都一致認同某個人選時,就可以說:「這次由王經理來帶領我們團隊,真的是眾望所歸啊!」這樣說不僅能表達對當事人的支持,也能讓整個團隊更有向心力。
不過要特別注意,這個詞帶有比較強烈的「大家都同意」的意思,所以使用時機很重要。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聚會選個吃飯地點,或是小事上的共識,用這個詞就會顯得太誇張了。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使用情境對比:
適合場合 | 不適合場合 | 替代說法 |
---|---|---|
選舉幹部、領導人 | 決定聚餐地點 | 大家都同意 |
重要獎項頒發 | 日常小事決定 | 沒什麼異議 |
團隊重大決策 | 個人偏好選擇 | 一致通過 |
另外在台灣的社交場合說「眾望所歸」時,語氣也很重要。建議可以搭配一些手勢或笑容,讓這句話聽起來更真誠,而不是在說客套話。比如邊說邊輕輕點頭,或是拍拍當事人的肩膀,都能讓這句話的效果更好。如果是比較輕鬆的場合,也可以加上「早就該是你啦!」這樣的口語化補充,讓整個氛圍更自然。
最後要提醒的是,這個詞雖然正面,但也要看當事人的個性。有些台灣人比較低調,聽到這麼隆重的稱讚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時候就可以改用「大家都覺得你最適合」之類的說法,意思差不多但聽起來沒那麼正式。觀察現場氣氛和當事人的反應,隨時調整說法,才是台灣社交場合的生存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