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生活中那些騙很大嘅偽科學例子,你中招未?

喺我哋日常生活中,其實充斥住好多偽科學例子,特別係長輩群組成日轉發嘅「養生秘訣」,真係信一成都會出事。今日就同大家分享幾個最常見嘅偽科學迷思,等大家唔好再畀人呃啦!

常見偽科學迷思大公開

迷思內容 真相解析 流行程度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 微波只係令水分子震動產生熱能,唔會改變食物分子結構 🌟🌟🌟🌟🌟
酸鹼體質影響健康 人體血液pH值會自動調節,根本冇「酸性體質」呢回事 🌟🌟🌟🌟
吃腦補腦、吃肝補肝 食物營養會經消化系統分解,唔會直接補到特定器官 🌟🌟🌟
手機輻射會導致腦癌 目前科學研究顯示非電離輻射與癌症無直接關聯 🌟🌟🌟🌟

講到偽科學,最經典嘅就係「酸鹼體質」理論。呢個理論話人嘅體質分酸性同鹼性,酸性體質容易生病,要飲鹼性水同食特定食物來調節。但其實醫學上根本冇呢種講法,人體嘅血液pH值會自動維持喺7.35-7.45之間,點可能靠飲幾杯鹼性水就改變到?呢個理論嘅創始人仲因為非法行醫被判罰款,真係笑死人。

另一個常見嘅迷思就係「吃腦補腦」。好多家長會畀小朋友食豬腦湯,話可以變聰明。但其實腦組織主要成分係脂肪同蛋白質,經過消化後都分解成基本營養素,根本唔會直接補到個腦。與其信呢啲偏方,不如畀小朋友多啲閱讀同思考訓練仲實際啦!

仲有啲人成日話「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搞到連便利商店嘅微波食品都驚食。其實微波爐嘅原理只係用電磁波令食物中嘅水分子震動產生熱能,同傳統明火加熱一樣都係物理變化,根本唔會產生致癌物質。反而係用錯容器(例如塑膠盒)加熱先至要擔心。

偽科學例子

誰在相信?台灣人最常遇到的10種偽科學迷思,這些說法你一定聽過!從長輩群組到夜市攤販,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總是不斷流傳。今天就來盤點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偽科學,看看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人深信不疑?

首先最經典的就是「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這個謠言從1980年代傳到現在,連便利商店店員都常被客人問到煩。其實微波只是用電磁波讓水分子震動產生熱能,跟用火煮飯原理不同,根本不會改變食物分子結構啊!另一個常被誤解的是「吃維他命C可以預防感冒」,雖然維他命C對免疫系統有幫助,但研究顯示對預防感冒效果有限,與其狂吞保健品,不如多睡飽比較實在。

以下是台灣人最常遇到的10種偽科學迷思整理:

排名 迷思內容 真相解析
1 吃膠原蛋白能直接補臉 吃下去會被分解成胺基酸,無法指定補到臉上
2 手機充電整晚會爆炸 現代手機都有過充保護,但長期可能影響電池壽命
3 喝鹼性水能改變體質 人體會自動調節酸鹼值,喝什麼水都一樣
4 經期吃冰會導致不孕 跟體質有關,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5 負離子產品能淨化空氣 效果有限,不如直接開窗通風
6 吃黑色食物能讓頭髮變黑 頭髮顏色由基因決定,吃再多黑芝麻也沒用
7 戴隱形眼鏡做MRI會瞎掉 除非是含金屬的特殊鏡片,一般不會有問題
8 吃香蕉配優酪乳會中毒 完全沒科學依據,這樣吃反而很健康
9 孕婦不能拿剪刀會傷胎神 民俗信仰說法,與胎兒健康無關
10 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 已被國際醫學界證實是造假研究

這些迷思之所以能流傳,很多是因為聽起來「好像有道理」,或是被商業話術包裝得很吸引人。像「膠原蛋白美容飲」就是典型例子,業者常會用「分子小好吸收」這種似是而非的術語來誤導消費者。其實蛋白質吃進肚子都會被分解重組,根本不可能直接補到皮膚上啊!另一個常見套路是把「相關性」說成「因果關係」,比如「某長壽村的人都喝某種水」,就推銷說那種水能延年益壽,完全忽略當地人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其他因素。

有些迷思則跟傳統觀念有關,像「坐月子不能洗頭」其實是古時候怕產婦受涼,現在有吹風機和熱水,根本不用這麼辛苦。但老一輩還是會堅持這些禁忌,甚至連年輕人也半信半疑。最麻煩的是這些錯誤觀念常常透過LINE群組瘋狂轉傳,標題還很愛用「驚爆!」「醫生不敢告訴你的事!」這種聳動字眼,讓長輩們看得心驚膽跳,結果全家人都要被強迫遵守一些根本沒必要的規矩。

什麼時候開始?那些流傳超過30年的偽科學説法,至今仍在台灣人的生活中陰魂不散。從阿嬤的廚房到Line群組長輩圖,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就像打不死的蟑螂,明明被科學打臉N次了,大家還是深信不疑。今天就來盤點幾個經典案例,看看你被騙了多少年。

最經典的莫過於「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這個老梗了。1980年代開始流傳,說微波會改變食物分子結構產生毒素,但其實微波只是用電磁波讓水分子震動發熱,跟用火煮飯原理不同而已。還有「味精會導致中國餐館症候群」也是冤枉啊!1968年一篇沒被證實的醫學報告,害得味精背黑鍋半世紀,現在連NASA都認證它是安全的調味料了。

偽科學説法 流行時間 破解關鍵
吃腦補腦 1950年代 豬腦膽固醇超高反而傷血管
手機放床頭致癌 1990年代 非游離輻射能量不足以破壞DNA
經期喝冰水會不孕 不詳 子宮會自動調節溫度不受影響

另外像「酸性體質容易生病」這個騙局更是誇張,從1970年代騙到2018年創始人被罰款1億美元才落幕。人體血液pH值本來就維持在7.35-7.45,哪來什麼酸性體質?還有「左腦理性右腦感性」的二分法,根本是1970年代被過度簡化的神經科學理論,實際上大腦運作比這個複雜多了。這些偽科學最可怕的是,它們常常包裹著「老祖宗的智慧」或「科學最新發現」的外衣,讓人難以分辨真假。

現在網路資訊爆炸,偽科學變種速度更快了。什麼「5G會傳播病毒」、「吃某種食物能殺死新冠病毒」的謠言,每隔一陣子就會換個包裝重新出現。記得小時候阿公總說「電視看太久眼睛會變方形」,現在想起來真是哭笑不得,但當時可是認真擔心了好久呢!

偽科學例子

為什麼會信?揭開偽科學讓人深信不疑的5大原因,這個問題其實困擾很多人。明明聽起來很扯的理論,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單?今天就來聊聊那些讓偽科學像病毒一樣擴散的心理機制,看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曾經不小心掉進這些陷阱過。

首先就是「權威光環效應」,當一個穿著白袍的人或是掛著博士頭銜的專家說話時,我們大腦會自動降低警戒心。記得前陣子那個賣能量水的直播主嗎?他找來一堆「教授」站台,結果後來被踢爆都是假學歷。但當下很多人就是會被那種專業形象唬住,這跟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尊敬師長有關,不知不覺就把判斷力交給別人了。

再來是「情感需求」在作祟,特別是當主流醫學對某些病症束手無策時。像癌症患者家屬最容易病急亂投醫,我阿姨當年就花了好幾萬買「量子療癒貼片」,因為賣家說「這是最後的希望」。人在脆弱時特別容易相信那些給予溫暖承諾的人,就算理智知道不太對勁,情感上還是想抓住那根稻草。

排名 原因 常見例子 心理機制
1 權威光環 假博士推銷產品 社會認同傾向
2 情感需求 絕症偏方 情緒驅動決策
3 確認偏誤 只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選擇性注意
4 簡單答案誘惑 「一招解決所有問題」的標題 認知懶惰
5 社交認同 朋友都在轉傳的養生秘方 從眾心理

第三個關鍵是「確認偏誤」,我們天生就愛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像LINE群組常轉傳「吃某種食物能抗癌」的文章,收到的人如果本來就相信食療,就會特別記得那次有效的案例,自動忽略九十九次沒用的情況。我媽就是這樣,她永遠只記得隔壁王阿姨吃靈芝好轉的故事,卻忘記樓下陳先生吃同樣東西根本沒效。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簡單答案誘惑」特別致命。與其認真研究複雜的科學論文,多數人更愛「三天瘦十公斤」、「吃這個不用運動」這種標題。上次健身房教練跟我說,他的學員寧可相信「負離子瘦身環」也不願意乖乖做重訓,因為後者要流汗太辛苦了。這種想走捷徑的心態,剛好被偽科學商人抓得死死的。

最後不得不提「社交認同」的力量,當辦公室同事都在團購某種神奇酵素,或是家族群組長輩天天轉發養生偏方,那種「大家都說有效」的氛圍會形成強大壓力。我同事阿明上次就說:「我知道那個減肥茶很扯,可是全部門女生都在喝,我不買好像很不上道?」人類畢竟是群居動物,有時候明知有問題還是會跟著做,就怕被當成異類。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