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那條魚靜靜地躺在水族箱的角落,鰓部緩慢地開合著,身上的鱗片在藍色燈光下閃著微弱的光。這是我在夜市撈魚攤贏來的戰利品,當時只覺得牠特別有活力,沒想到帶回家後卻變得這麼安靜。水族店老闆說這種孔雀魚本來就很容易緊張,需要時間適應新環境。

這幾天我特別關注那條魚的狀況,還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原來養魚真的是一門學問,水溫、酸鹼度、餵食量都要特別注意。我甚至買了測試劑來監測水質,就怕一個不小心害牠生病。朋友都笑我太認真,不過是一條夜市撈來的魚而已,但看著牠慢慢開始游動的樣子,就覺得這些付出很值得。

養魚注意事項 我的做法 效果
水溫控制 買了恆溫加熱棒 維持在26度左右
餵食頻率 一天兩次,少量多餐 避免消化不良
換水週期 每週換1/3水量 水質保持清澈
燈光時間 定時開關8小時 模擬自然作息

有時候工作到很晚回家,看到那條魚還在水中悠游,就覺得特別療癒。牠現在已經會認人了,每次我靠近魚缸就會游過來討食物。雖然只是條普通的孔雀魚,但相處久了也培養出感情。前陣子牠突然不吃東西,我還緊張地帶去水族館請教,結果只是換了新飼料不習慣而已。

現在我的書桌上除了電腦,最顯眼的就是這個小魚缸。朋友來家裡都會好奇問起那條魚的故事,我就會得意地說這是夜市戰利品的進化史。有時候覺得,養魚這件事教會我很多,像是耐心觀察、細心照顧,還有對生命的責任感。雖然牠不會說話,但看著牠健康活潑的樣子,就是最好的回報。

那條魚

最近在台灣沿海釣魚或逛漁港時,你有沒有看過一種身體銀白帶點藍綠光澤的魚?那條魚是誰?原來牠是台灣沿海常見的魚種,在地人都叫牠「四破魚」,其實就是學名中的「藍圓鰺」。這種魚超級親民,從基隆到屏東的漁市場都看得到,而且價格超實惠,是很多家庭煮湯或煎魚的首選。

四破魚最特別的是牠們喜歡成群結隊活動,常常一大群在海面閃閃發亮。老一輩的漁民說,看到海面有銀光閃爍,八成就是四破魚群在開趴啦!這種魚雖然體型不大,但肉質細嫩又沒什麼細刺,非常適合老人小孩吃。以下是台灣常見料理方式對比:

料理方式 特色 適合季節
乾煎 外皮酥脆,撒點胡椒鹽就超下飯 全年皆宜
醬燒 用醬油、糖慢燒入味,配粥絕配 秋冬較佳
煮湯 加薑絲、豆腐簡單清甜 夏天開胃

四破魚其實是台灣沿海生態系的重要角色,牠們吃浮游生物長大,又成為大型魚類的食物。漁民們說這幾年因為氣候變遷,四破魚的漁獲量有點不穩定,有時候一整網滿滿的,有時候卻撈不到幾條。不過只要季節對的時候,在傳統市場還是很容易買到新鮮的四破魚,而且價格通常很親民,三條五十元是基本行情。

這種魚還有一個可愛的別名叫「硬尾仔」,因為牠的尾柄特別硬,處理的時候要小心。家庭主婦們最知道,買回家簡單清理內臟後,用紙巾擦乾水分就能下鍋,不用太多調味就很好吃。有些海產店會把四破魚做成一夜干,風味更濃郁,配啤酒根本是絕配!

什麼時候釣到那條魚最合適?老漁夫教你掌握潮汐時間。在台灣釣魚可不是隨便挑個時間去海邊就能滿載而歸,老一輩的漁夫都知道,潮水漲退的時機才是關鍵。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在地漁民不外傳的潮汐秘訣,讓你下次出海不會空手而回。

首先要知道,魚群活動跟潮水變化息息相關。通常來說,漲潮前後兩小時是魚最活躍的時段,特別是當潮水開始流動的時候,海底的養分會被帶上來,吸引小魚聚集,大魚自然就跟著來了。這個時機點我們叫做”流水頭”,很多老漁夫都會特別早起或熬夜,就是為了抓住這黃金時段。

不同魚種喜歡的潮水也不太一樣。像黑鯛、黃鰭鯛這類底棲魚,最愛在漲潮到滿潮之間覓食;而迴游性的魚如白帶魚,則偏好退潮時跟著水流移動。建議大家可以先鎖定想釣的魚種,再來安排出海的時間。

這裡整理一個簡單的潮汐釣魚時間表給大家參考:

潮汐階段 適合魚種 最佳時機
漲潮 黑鯛、黃鰭鯛、石斑 漲潮前1小時開始
滿潮 烏魚、豆仔魚 滿潮前後半小時
退潮 白帶魚、午仔魚 退潮開始後2小時內
乾潮 不太適合,魚群分散 建議休息

另外要提醒的是,每個港口的潮汐時間都不太一樣。像高雄西子灣和台北淡水漁人碼頭,滿潮時間可能差到1-2個小時。現在手機都很方便,建議出發前先查好當地的潮汐預報,才不會白跑一趟。有些老漁夫還會觀察月亮圓缺來判斷潮水大小,農曆初一十五前後通常是大潮,水流強勁時魚群更集中。

說到實際作釣,很多在地釣友都喜歡帶個小椅子坐在防波堤上等流水。記得要選轉流點前後下竿,這時候魚的咬況最好。如果發現浮標完全沒動靜,可能是遇到”死流”,與其硬撐不如收竿休息,等下次潮水再戰。畢竟釣魚這回事,懂得看天時比拚體力更重要啊!

那條魚

每次去漁港或市場看到琳瑯滿目的魚,總會忍不住想:「那條魚到底叫什麼名字?一次搞懂台灣常見魚類辨識」其實沒那麼難啦!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最常搞混的魚種,順便教你從外觀特徵快速分辨的小技巧,下次買魚就不會再被老闆笑是門外漢囉~

首先最容易搞混的就是白鯧vs.金鯧,這兩種在喜宴上都很常見,但價格差超多!白鯧身體比較圓、側面看像菱形,魚鰭邊緣帶點黃色;金鯧則是整隻金閃閃,體型偏橢圓。再來是赤鯮和黃鰭鯛,雖然都紅紅的,但赤鯮身體比較高,嘴巴小小圓圓的,黃鰭鯛最明顯就是尾巴有條黑邊,而且胸鰭是亮黃色超好認。

這邊整理個簡單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魚種 特徵 常見吃法 價格區間
白鯧 銀白色、菱形側扁 清蒸、乾煎 高價位
金鯧 全身金黃、橢圓體型 紅燒、糖醋 中價位
赤鯮 鮮紅色、高背體型 煮湯、鹽烤 中高價位
黃鰭鯛 紅身黃鰭、尾鰭黑邊 清蒸、三杯 中價位

另外要提醒大家,市場常聽到「午仔魚」其實是指馬鮫魚,不是真的鯧魚喔!牠最大特徵是身上有深色斑點,肉質細嫩但小刺比較多。還有一種肉魚雖然長得像縮小版的白鯧,但其實是不同科,最簡單的分法就是看眼睛比例,肉魚的眼睛超大顆,幾乎佔了頭部三分之一,煎到金黃配粥最對味啦~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