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最近在整理公司資料時,突然對「離意思」這個概念特別有感。在商業合作中,有時候雙方看似緊密配合,實際上卻存在著微妙的距離感,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其實很值得玩味。就像西班牙的Factron SA這類電子元件供應商,雖然產品規格書寫得清清楚楚,但實際合作起來總會發現有些細節需要反覆確認。

說到跨國生意往來,最容易出現「離意思」的狀況通常集中在幾個環節:

常見狀況 具體表現 解決建議
規格認知落差 技術參數解讀差異 要求提供實測樣品
交期預估 生產排程緩衝不足 預留15%緩衝時間
付款條件 幣別匯率波動風險 簽訂遠期外匯合約

特別是在電子元件採購時,像Factron SA這類供應商雖然公司登記資料完整(CIF A28739035、馬德里註冊),但實際下單後才會發現,原廠交期和當地代理說的總有些出入。有次我們訂了一批電容,規格書上標示的±5%容值誤差,到貨後實測竟然有將近8%的偏差,這種時候就很考驗採購人員的應變能力。

語言隔閡也是造成「離意思」的重要因素。即使對方英文溝通沒問題,但西班牙式的商業習慣還是會讓台灣採購方需要時間適應。比如他們回郵件總愛在週五下午發,等我們週一上班看到時,往往已經錯過即時處理的黃金時間。後來我們學乖了,重要事項都會特別註明”urgent”字樣,並附上西班牙文翻譯。

報關文件更是容易產生認知落差的重災區。Factron SA開立的商業發票雖然都有完整稅號(NIF A28739035),但有次因為他們把HS Code寫得太籠統,導致我們的貨物在海關多卡了三天。現在我們都會事先提供台灣海關認可的詳細品項分類,要求供應商逐項對照填寫。

離意思

離職信怎麼寫才得體?5個台灣人常犯的錯誤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換工作,發現不少人寫離職信時踩到地雷,明明想好聚好散卻不小心留下壞印象。其實離職信不用寫得太複雜,但有些細節真的要注意,特別是台灣職場很重視人情味,太過直白或太敷衍都不OK。今天就來聊聊大家最常犯的幾個錯誤,幫你避開這些尷尬狀況。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離職原因寫得太誠實」,雖然誠實是美德,但有些話真的不用說得太明白。比如「主管太機車」或「薪水太少」這種大實話,寫在信裡只會讓場面難看。建議可以用「個人生涯規劃」或「想嘗試不同領域」這種中性說法,既不得罪人又能保持專業形象。

第二個錯誤是「預告期沒算清楚」,很多人以為說走就能走,但其實要看清楚勞動契約。台灣勞基法規定,工作3個月以上未滿1年要10天前預告,1年以上未滿3年要20天前,3年以上更要30天前。突然說明天就不來,真的會讓主管手忙腳亂。

常見錯誤 建議做法
抱怨公司或同事 保持正向,專注在感謝與未來
預告期不足 提前計算好符合法規的天數
用詞太隨意 保持專業但不過度正式
沒交代交接 明確表示會配合交接流程
信件太冗長 簡潔有力,一頁為佳

再來是「用詞太口語化」,有些人會寫「我做到這個月底就不幹了」這種超級隨性的句子,雖然很直白但顯得不夠專業。建議可以用「謹此通知將於某月某日離職」這樣比較得體的措辭,畢竟這是正式文件,還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禮貌。

另外很多人會忽略「交接事項」,離職信裡完全沒提到怎麼交接工作,這會讓接手的人很頭痛。簡單寫個「將全力配合交接事宜」或「已整理好相關檔案」就能展現負責任的態度,讓主管對你印象加分。

最後是「寫得太長」,有些人會把離職信當成心得報告,從入職感謝到未來規劃寫了滿滿兩頁。其實離職信只要重點清楚就好,通常一頁A4就夠了,太過冗長反而讓人抓不到重點。記得保持簡潔,該感謝的感謝,該通知的通知,這樣就是一封得體的離職信了。

什麼時候提離職最合適?人資主管的真心話,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根據我多年觀察,有些時間點確實能讓離職過程更順利。首先,絕對不要在情緒激動時提離職,很多台灣職場朋友都是因為一時氣憤就衝動遞辭呈,事後往往後悔莫及。建議先冷靜3天,如果還是想走,再開始規劃離職時機。

根據公司規模不同,最佳提離職時間也不太一樣。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公司類型 建議提前告知時間 原因說明
中小企業 2-3週 業務交接較快,人手調度彈性大
大型企業 1個月 流程繁瑣,需時間跑離職程序
外商公司 1-2個月 通常有較嚴謹的交接制度
新創公司 2-4週 組織變動快,適應能力較強

除了考慮公司類型,也要看自己的工作性質。如果你是專案負責人,最好等主要專案告一段落再提,避免留下爛攤子給同事。財務或會計人員則要避開月底結帳期,工程師最好避開產品發佈前的衝刺階段。這些都是台灣職場上很實際的考量點。

另外,台灣的職場文化特別重視人情味,建議可以選在主管心情好的時候談,比如剛完成重要專案或公司有好事發生的時候。我見過太多人在主管壓力大的時候提離職,結果鬧得很不愉快。還有一個小技巧是週二到週四提離職比較好,因為週一主管通常很忙,週五又可能影響對方週末心情。

最後提醒大家,提離職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下一步。很多台灣年輕人會因為工作不順就離職,但沒有具體規劃,結果空窗期拉太長反而更焦慮。建議至少要有3個月的生活預備金,或是已經談好下家再行動比較保險。

離意思

最近在轉職季,好多朋友都在問「離職原因怎麼説?這3種説法人資最買單」。其實啊,離職理由講得好不好,真的會影響面試官對你的第一印象。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資圈最認可的説法,讓你在面試時既能展現專業,又不會踩到地雷。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面態度」。就算前公司真的讓你很吐血,面試時也千萬別抱怨。建議可以説:「希望尋找更符合職涯規劃的發展機會」或是「前公司文化與個人工作風格有些差異」。這樣既不會得罪前東家,又能讓面試官覺得你是個理性的人。

第二個重點是「具體但不細節」。與其含糊地説「想換環境」,不如這樣表達:

建議説法 不建議説法
希望接觸更多跨部門專案 公司太小沒發展
想挑戰更具策略性的工作 老闆太機車
追求更完整的培訓體系 薪水太低

最後記得要「連結應徵職位」。比如應徵管理職可以説:「過去累積足夠的執行經驗,現在希望帶領團隊」;若是轉換產業,可以説:「對貴公司所處的產業很有興趣,相信過往的XX經驗能帶來不同視角」。

其實人資最在意的不是你為什麼離開,而是你為什麼選擇他們。所以在講離職原因時,記得要把話題自然帶到「為什麼想來這家公司」。例如:「在找尋能發揮XX專長的公司時,發現貴司的OO專案特別吸引我…」這樣的説法會讓面試官覺得你是認真做過功課的。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