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最近在廟宇或古宅常能看到威風凜凜的虎像,這種傳統工藝品不只是裝飾,更承載著台灣人驅邪避凶的信仰。老一輩總說虎像要擺對位置才有效,像我們家阿嬤就堅持虎頭要朝門外,說是能鎮住不好的東西。其實這種習俗背後,藏著不少有趣的講究呢!

說到虎像的擺放方式,各地習俗還真不太一樣。我特地整理了幾個常見的擺放位置與意義,給大家參考看看:

擺放位置 傳統意義 常見材質
大門正對面 鎮宅驅邪、阻擋煞氣 石雕、銅鑄
神桌左側 配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 木雕、陶瓷
廚房灶台 防食物腐壞、避火災 陶土、金屬
書房或辦公室 提升事業運、增強權威 水晶、玉石

記得前陣子去鹿港老街,就看到老師傅在雕刻虎像。他說現在年輕人比較少學這門手藝了,但其實每尊虎像從選材到開光都有很多學問。像樟木雕的老虎要先用硃砂點睛,銅鑄的則要選良辰吉日開光,這些細節都是老匠人們代代相傳的智慧。

網路上有人問虎像能不能拍照,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台南某間廟宇的經歷。廟公告訴我,如果是開光過的虎像,拍照時最好先擲筊請示,而且不能直接拍虎口,說是會把好運”吃”掉。雖然年輕人可能覺得迷信,但這些規矩背後都是對傳統的尊重。現在有些文創店也會賣迷你虎像吊飾,材質從傳統的木頭變成壓克力或矽膠,倒是挺適合當伴手禮的。

說到虎像的保養,老一輩的方法真的很特別。我阿姨就定期用茶葉水擦拭家裡的木雕虎像,說這樣能保持光澤;銅鑄的則要用油布輕擦,避免氧化。這些方法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看著長輩們認真維護家傳虎像的樣子,就能感受到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虎像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主題——虎像雕刻師傅教你如何辨別真假古董。這位在台灣古董圈打滾超過30年的老師傅,用他累積的實戰經驗告訴我們,其實分辨古董真偽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關鍵是要掌握幾個重點細節。

首先老師傅說,看古董最重要的就是「包漿」。真品的包漿會呈現自然的光澤,像是經過歲月慢慢累積出來的溫潤感。假貨的包漿要麼太亮像打蠟,要麼就完全不對勁。他特別提醒,現在很多造假者會用化學藥劑做舊,但那種包漿看起來就是死氣沉沉的,跟真正的老物件完全不一樣。

再來就是看雕刻的刀工。老師傅拿出他收藏的真假虎像做對比,真品的線條流暢自然,每一刀都很有生命力。假貨的雕刻要麼太過工整像機器刻的,要麼就粗糙到不行。他說:「真正老師傅下刀的時候是有呼吸的,你能感覺到那個韻律。」

辨別重點 真品特徵 假貨特徵
包漿 自然溫潤,有層次感 過於光亮或死板
刀工 流暢有生命力 機械化或粗糙
材質 符合年代特性 現代材料混充
重量 手感扎實 過輕或過重

老師傅還提到,材質也是重要線索。比如明清時期的虎像多用特定木料或銅材,如果看到用現代合金或塑膠仿的,那肯定有問題。他笑著說:「有些假貨連重量都不對,拿起來輕飄飄的,古人做東西哪有這麼隨便啦!」

最後他分享一個小秘訣:多摸真品培養手感。台北故宮和幾間私人博物館都有展出真品,有空可以去看看。「看得多、摸得多,自然就會有那個感覺,假的一上手就知道不對勁。」老師傅說這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是一種身體記憶。

每次走進廟宇,你有沒有注意到門口那對石虎像總是張著大嘴?這個設計其實藏著台灣民間信仰的有趣典故。老一輩的人說,石虎在廟前張嘴可不是隨便雕的,牠們可是肩負著「咬走壞運氣」的重責大任!傳統認為廟門是陰陽交界處,石虎張開的血盆大口能吞噬想要進廟作亂的邪氣,保護信徒平安。

這些石虎像通常會成對擺放,而且仔細看會發現牠們的造型各有特色。有些廟宇的石虎嘴裡還叼著銅錢或寶珠,這可不是裝飾品喔!這些小細節其實都在傳達不同的祈福寓意:

石虎特徵 代表意義
張嘴無物 驅邪避凶
口含銅錢 咬財進寶
嘴叼寶珠 鎮守廟宇靈氣
露牙猙獰 嚇阻惡靈

台灣各地的廟宇石虎造型也略有不同。像是鹿港天后宮的石虎就帶著幾分萌樣,而台南大天后宮的石虎則顯得威猛許多。老師傅們雕刻時會根據廟宇主神的神格來調整石虎的神態,比如武廟前的石虎通常會雕得比較兇悍,文廟前的則相對溫和一些。下次參拜時不妨仔細觀察,這些石虎像的細節真的很有意思!

說到石虎的材質,早期多用觀音石或青斗石雕刻,現在則常見花崗岩製品。有趣的是,有些歷史悠久的廟宇石虎因為常年被信徒摸拜,表面都被摸得光滑發亮,尤其是虎頭和虎嘴部位特別明顯。信徒們相信摸石虎能帶來好運,所以這些「被摸到發亮」的石虎反而成了廟裡的另類景點。

虎像

台南哪裡可以找到最古老的虎像雕刻?這個問題其實藏著許多老台南人才知道的秘密。說到虎像雕刻,台南作為文化古都,廟宇和古宅中藏著不少百年以上的珍品,尤其以廟宇門神、樑柱上的虎爺雕刻最為經典。這些老虎雕刻不只是裝飾,更承載著驅邪避凶的信仰意義,做工精細到連虎毛都一根根分明,完全展現老師傅的功力。

要找到最古老的虎像,建議直接鎖定台南幾間香火鼎盛的老廟。像祀典武廟的虎爺像據傳從清朝就開始鎮守廟門,虎爪踩著銅錢的造型超霸氣;大天后宮後殿也有對300年歷史的石雕虎窗,老虎表情活靈活現。另外風神廟的虎爺彩繪雖然年代稍晚,但色彩保存超完整,連虎鬚都還金閃閃的。

地點 特色 估計年代
祀典武廟 青斗石虎爺像,腳踏八卦 清乾隆年間
大天后宮 花崗岩虎窗,立體雕刻 約300年歷史
風神廟 門神彩繪虎爺,用金粉勾勒 日治時期重修

除了廟宇,有些老宅門楣上也藏著驚喜。像神農街一帶的百年閩南建築,有些門廊下方會刻著小巧的虎頭排水口,這些「滴水獸」其實是早期防水設計,但工匠常把老虎造型融入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古蹟的雕刻都很脆弱,拍照時記得保持距離,也千萬不要動手觸摸,讓這些文化寶藏能繼續流傳下去。

如果想看更集中的虎像收藏,台南市民權路上的傳統藝術中心有特展,把各廟宇的虎爺雕刻做成等比複製品,連細節裂痕都完美重現。現場還能對照解說牌,了解不同時期的雕刻技法差異,像是清朝偏重威猛線條,日治時期則多了點萌感,完全就是一部老虎造型演變史。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