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玻璃蛇」這種生物,真的讓我超好奇的!原來牠們不是真的蛇,而是一種長得很像蛇的蜥蜴,最特別的是身體幾乎透明,就像玻璃一樣,難怪會叫這個名字。這種生物在台灣雖然不常見,但在一些特定的生態環境裡還是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

玻璃蛇最讓人驚豔的就是牠們的生存能力,遇到危險時尾巴會自動斷掉來迷惑敵人,而且之後還能再生長回來。這種防禦機制真的超酷的!不過要飼養玻璃蛇的話就要特別注意環境的濕度和溫度,畢竟牠們對生活條件還滿挑剔的。

玻璃蛇基本資料 數值/特性
學名 Ophisaurus
體長 50-120公分
棲息地 潮濕的森林、草地
食性 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
特殊能力 斷尾求生、再生

說到飼養玻璃蛇,其實跟照顧一般爬蟲類不太一樣。牠們需要比較高的濕度環境,建議飼養箱裡要放個水盆,而且底材最好用保濕性好的椰纖土或苔蘚。溫度方面保持在25-30度最適合,太冷或太熱都會讓玻璃蛇不舒服。餵食的話主要是蟋蟀、麵包蟲這些活餌,記得要定期補充鈣粉,這樣牠們的骨骼才會健康。

在野外觀察玻璃蛇其實是件很有趣的事,牠們通常會在清晨或傍晚比較活躍。如果你有機會在郊外看到牠們,記得保持安靜,不要驚擾到這些美麗的生物。有時候牠們會躲在落葉堆或石頭下面,要很仔細才能發現。不過千萬別隨便捕捉野生的玻璃蛇,因為牠們在台灣算是保育類動物,隨意捕捉是違法的喔!

玻璃蛇的繁殖方式也很特別,大多數種類都是卵生的,但有些會直接生下小蛇。母蛇一次可以產下5-15顆卵,孵化期大概要2個月左右。剛出生的小玻璃蛇只有10幾公分長,全身都是透明的,看起來超級可愛。不過要養到成體需要很有耐心,因為牠們成長速度不快,要3-4年才會完全成熟。

玻璃蛇

最近在台灣的爬蟲社團裡,常常看到有人在問「玻璃蛇到底是什麼?台灣常見品種一次看懂」。其實啊,玻璃蛇雖然名字裡有個「蛇」字,但牠們根本就不是蛇類,而是一種長得很像蛇的蜥蜴喔!最特別的是,當牠們遇到危險時,尾巴會自動斷裂來迷惑敵人,而且斷掉的尾巴還會一直扭動,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易碎,所以才被叫做玻璃蛇啦~

在台灣,我們最常看到的玻璃蛇主要有下面這幾種,先幫大家整理成表格比較好懂:

品種名稱 外觀特徵 分布區域 特殊習性
台灣玻璃蜥蜴 全身褐色帶淺色縱紋 全台低海拔山區 白天活動,喜歡曬太陽
長尾南蜥 體色偏綠,尾巴特別細長 中南部丘陵地 擅長游泳,常在溪邊出沒
印度蜓蜥 背部有明顯黑色斑點 北部及東部 動作敏捷,常躲在落葉堆

這些玻璃蛇其實都蠻害羞的,平常不太會主動攻擊人。如果你在郊外爬山時遇到牠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的眼睛是有眼皮的(真蛇沒有喔),而且耳朵位置也有開口,這些都是蜥蜴的特徵呢!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都會被牠們光滑的身體和快速的移動方式嚇到,以為是遇到小蛇了。

想分辨玻璃蛇和真正的蛇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牠們的尾巴。玻璃蛇的尾巴通常佔了身體全長的2/3以上,比一般蛇類的比例要長很多。另外啊,台灣的玻璃蛇大多是以昆蟲、蜘蛛這些小生物為主食,對農作物完全無害,有些種類還是農夫的好幫手,會幫忙吃害蟲喔!

最近有網友在PTT發問「為什麼玻璃蛇會出現在我家?專家解析原因」,引起熱烈討論。其實這種長得像玻璃的透明小蛇,正式名稱叫「盲蛇」,在台灣算是蠻常見的無毒蛇類。牠們最愛躲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如果你家突然出現,可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台灣夏季高溫多雨,特別是7、8月颱風季前後,盲蛇為了躲避戶外極端天氣,會順著排水孔或牆縫鑽進室內。牠們體型細小(通常不到20公分),很容易從各種縫隙潛入。另外,如果你家附近有花圃或菜園,也可能因為最近噴灑農藥或翻土,讓原本住在那裡的盲蛇被迫「搬家」。

常見原因 詳細說明
天氣變化 颱風前後濕度高,盲蛇尋找更穩定的環境
食物來源 家裡有蟻窩或小型昆蟲,吸引盲蛇前來覓食
裝修擾動 附近施工震動,迫使盲蛇遷徙到安靜的室內

盲蛇主要以螞蟻、白蟻的卵為食,完全不會攻擊人類。專家建議,如果在家裡發現,可以用紙板輕輕引導牠到戶外就好。千萬不要用殺蟲劑或鹽巴處理,因為這不僅殘忍,死掉的盲蛇反而可能引來更多螞蟻。平常保持環境乾燥、修補牆壁裂縫,就能有效減少牠們誤闖的機會。

有些老一輩的人會說這是「家蛇」,代表家運不錯。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這種說法也反映台灣人對自然生物的包容態度。下次再遇到這種透明小蛇,不妨用更友善的方式與牠們和平共處吧!

玻璃蛇

最近在郊外踏青時,突然看到一條透明發亮的蛇在草叢中滑行,嚇得我差點叫出來!玻璃蛇有毒嗎?遇到時該如何安全處理?這可是很多台灣朋友都會遇到的疑問。其實玻璃蛇是台灣常見的無毒蛇類,正式名稱叫「盲蛇」,因為身體呈現半透明像玻璃一樣才被這樣稱呼。牠們最長大概就30公分左右,平常最愛吃螞蟻和蚯蚓,完全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下次看到真的不用太緊張啦!

雖然玻璃蛇無毒,但突然在自家院子或爬山時遇到,還是會讓人手忙腳亂。我整理幾個實用的小技巧給大家參考:

情境 處理方式 注意事項
家中發現 用掃把輕輕引導到戶外 避免直接用手抓取
野外偶遇 保持1公尺距離觀察 不要大聲尖叫驚嚇牠
卡在縫隙 噴水幫助牠自行脫困 切勿硬拉造成受傷

記得第一次在陽台發現玻璃蛇時,阿嬤還以為是橡皮筋差點用手去撿!後來才知道這種蛇特別脆弱,身體很容易斷裂,所以處理時要超級溫柔。牠們其實是益蟲來著,會幫忙吃很多害蟲,現在我家後院看到都當作是免費的除蟲小幫手。如果真的很怕蛇的話,建議隨身帶根長樹枝,遇到時輕輕撥動旁邊的落葉或雜物,牠們自己就會快速溜走囉!

有些山友會誤把玻璃蛇當成雨傘節幼蛇,這兩種真的差很多。玻璃蛇全身都是均勻的淡褐色或粉紅色,眼睛小到幾乎看不見;而雨傘節有明顯的黑白環紋,眼睛很突出。我隨身手機裡都會存幾張對比圖,不確定時就拿出來比對一下,畢竟在野外還是安全最重要。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網站也有詳細的台灣蛇類圖鑑,出發爬山前先做功課準沒錯!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