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種時間計算方式在台灣民間至今仍常被提及。說到「十=時辰」,其實是指古代用「十干」搭配「十二地支」來記錄時間的方式,這種獨特的時計文化蘊含著老祖宗的智慧。

在傳統農民曆上,時辰不僅是時間單位,更與五行、吉凶息息相關。老一輩人看日子、選時辰都講究這個,像是結婚要挑良辰吉時,搬家也要看時辰方位。以下是常見的時辰對照表,可以發現古人連動物作息都觀察入微:

時辰名稱 現代時間 對應生肖 五行屬性
子時 23:00-01:00
丑時 01:00-03:00
寅時 03:00-05:00
卯時 05:00-07:00
辰時 07:00-09:00
巳時 09:00-11:00
午時 11:00-13:00
未時 13:00-15:00
申時 15:00-17:00
酉時 17:00-19:00
戌時 19:00-21:00
亥時 21:00-23:00

現在下午2點32分正好是未時,屬羊的時段。老一輩常說「未時不嫁娶」,因為這時太陽正毒,被認為陽氣過盛。不過現代人作息改變,這些禁忌也漸漸淡化了。但你知道嗎?台灣很多中醫師還是會參考時辰來把脈,認為不同時辰氣血流注的經絡不同,這可是有《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呢!

戲劇裡也常看到時辰的應用,像《長安十二時辰》就把每個時辰發生的故事拍得驚心動魄。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走,辰龍巳蛇午馬未羊遊」更是幫我們輕鬆記住時辰與生肖的對應關係。下次看古裝劇聽到「午時三刻問斬」就知道是中午11點45分左右,這種時間表述是不是比直接說幾點幾分更有味道?

十=時辰

古人為何把一天分成十二時辰?原來跟太陽有關!這個問題其實跟古代人的生活作息和天文觀察密不可分。在沒有時鐘的年代,古人全靠太陽的位置來判斷時間,他們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很有規律,於是就把一天劃分成十二等份,每個時辰大約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種分法不僅方便記憶,還跟人體的自然節律很吻合呢!

古代人觀察到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他們用「日晷」來測量太陽的影子長度。當太陽在正上方時就是「午時」,影子最短;太陽剛升起時叫「卯時」,影子最長。這種分法超級實用,農民可以根據時辰安排耕作,商人也能掌握開市時間。而且十二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很有意義,像十二生肖、十二月令都是這樣來的。

下面這個表格可以清楚看到十二時辰和現代時間的對應關係:

古代時辰 現代時間 常見稱呼
子時 23:00-01:00 夜半
丑時 01:00-03:00 雞鳴
寅時 03:00-05:00 平旦
卯時 05:00-07:00 日出
辰時 07:00-09:00 食時
巳時 09:00-11:00 隅中
午時 11:00-13:00 日中
未時 13:00-15:00 日昳
申時 15:00-17:00 晡時
酉時 17:00-19:00 日入
戌時 19:00-21:00 黃昏
亥時 21:00-23:00 人定

古人真的很聰明,他們發現人體在一天中有不同的狀態,比如「午時」陽氣最旺,適合活動;「子時」陰氣最重,最好休息。這種時間劃分法不僅考慮到太陽運行,還結合了中醫的養生理論。現在我們常說的「熬夜傷身」,其實就是違反了「子時」該睡覺的自然規律。而且每個時辰都有對應的經脈運行,像「卯時」大腸經活躍,這時候上廁所最順暢呢!

這種十二時辰制用了幾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慢慢改用西方的24小時制。不過現在還是能在農民曆、傳統節慶看到時辰的影子,像是「午時水」、「子時拜拜」這些習俗。下次看古裝劇時,聽到「巳時三刻」這種台詞,就知道大概是早上十點半左右啦!

台灣人現在還用時辰嗎?這些場合超常見!雖然現在大家都習慣用手機看時間,但其實時辰在台灣人的生活裡還是默默存在著,特別是在傳統習俗或長輩的對話中,時不時就會冒出來。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人還在用時辰的日常情境,看完你會發現原來這些傳統用法這麼貼近生活!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生辰八字」啦!不管是算命、合婚還是取名字,老師傅一定會問你出生的「時辰」,這時候要是回答「下午3點」反而會被糾正要說「申時」喔。很多長輩到現在都還保持這個習慣,覺得用時辰算出來的命格才準確。

再來就是傳統節慶和祭祀活動,像清明掃墓、中元普渡這些重要日子,長輩們都會特別講究「吉時」。我阿嬤就常說:「拜拜要選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候」,然後堅持全家11點到1點之間一定要完成祭拜,這種堅持真的超有台灣味!

常見場合 使用時辰例子 現代對應時間
算命命名 申時出生 15:00-17:00
祭拜祖先 午時祭拜 11:00-13:00
入厝儀式 擇卯時入宅 05:00-07:00
中藥調理 子時服藥 23:00-01:00

另外像是中醫調理身體的時候,有些老醫師還是會建議在特定時辰吃藥,說什麼「子時補腎」、「卯時養肝」之類的。雖然年輕人可能覺得很玄,但這種將身體節律和時辰結合的養生觀念,其實還蠻有道理的,畢竟人體本來就有生理時鐘嘛!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搬家入厝的習俗了,台灣人超重視「喬遷吉時」,通常會請老師看日子時辰。我表哥去年買新房,就特地選在「卯時」天剛亮的時候搬進去,說是取個「旭日東昇」的好兆頭,雖然那天全家凌晨四點就起床忙翻,但為了討吉利還是很值得啦!

十=時辰

十二時辰對照表怎麼看?3分鐘教你搞懂

最近好多古裝劇都在講「午時三刻」、「子時夜半」,是不是讓你一頭霧水?其實古人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用十二地支來命名。這套系統在台灣的傳統節慶、農民曆都還看得到,今天就來教你怎麼快速對照現代時間!

首先要知道,古代時辰是從「子時」開始算的,也就是半夜11點到凌晨1點。跟現在24小時制的對照關係很簡單,只要記住每個時辰的「正時」就是該時辰的中間點。例如「午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那麼「午時正」就是現在的12點整。

時辰名稱 對應時間 現代時間範圍
子時 夜半 23:00 – 01:00
丑時 雞鳴 01:00 – 03:00
寅時 平旦 03:00 – 05:00
卯時 日出 05:00 – 07:00
辰時 食時 07:00 – 09:00
巳時 隅中 09:00 – 11:00
午時 日中 11:00 – 13:00
未時 日昳 13:00 – 15:00
申時 晡時 15:00 – 17:00
酉時 日入 17:00 – 19:00
戌時 黃昏 19:00 – 21:00
亥時 人定 21:00 – 23:00

實際應用時要注意,古人說的「三更半夜」其實有明確時段。「更點」是夜間的計時方式,一更到五更對應戌時到寅時。比如「三更」就是子時,也就是現在的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這個在台灣看農民曆選吉時、或是參加傳統婚喪喜慶都會用到。

另外像是「午時三刻」這種說法,「刻」是古代把時辰再細分的單位,一個時辰有8刻,每刻15分鐘。所以午時三刻就是中午11點45分(從11點開始算,第三刻是45分)。不過現代人通常只要知道大概時段就夠用啦!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