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人生路上有個靠山真的很重要,就像開車載全家出遊時,有台可靠的七人座SUV當後盾一樣讓人安心。最近在各大論壇看到不少人在討論三排座休旅車,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家庭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移動靠山」。

說到三排座SUV,空間和舒適度絕對是首要考量。像我們台灣家庭常常三代同堂出遊,或是要載小朋友跟同學一起去畢業旅行,這時候第三排能不能舒服坐人就很重要了。從Reddit上的討論來看,大家最在意的幾個點其實很實際:

考量重點 台灣家庭常見需求 熱門車款舉例
第三排空間 要能坐下160cm以上的青少年 Toyota Highlander
後車廂容量 放得下嬰兒車+行李 Honda Pilot
油耗表現 長途旅行省油很重要 Kia Sorento Hybrid
安全配備 要有完整ADAS系統 Subaru Ascent
價格帶 預算控制在200萬台幣以內 Mazda CX-90

我自己前陣子也在看車,發現現在的中型三排SUV真的越做越好。像是油電混合的Kia Sorento,在市區開每公升可以跑18公里左右,載全家人去墾丁玩油錢省超多。而且第三排坐起來不會像坐小板凳,腿部空間對國中生來說很夠用。

不過要找到完美的家庭用車真的不容易,每次看到有人問「最超值的七人座SUV」這種問題,底下留言總是戰成一團。有人堅持要買正七人座,覺得偽七人座根本虐待乘客;也有人推薦直接上豪華品牌,說Lexus TX的第三排根本商務艙等級。但說真的,在台灣開車,停車位大小和巷弄寬度也要考慮進去啊!

最近2025年式的新車開始陸續上市,像是Mazda CX-90就蠻讓人驚艷的,直六引擎開起來很順,內裝質感又提升不少。不過我朋友上個月才牽了台Honda Odyssey,他說雖然是MPV不是SUV,但電動滑門在擁擠的台北市真的方便,而且第二排座椅可以左右滑移,照顧小孩超順手。看來每種車型都有它的擁護者,重點還是要符合自己家的使用習慣啦!

靠山

人生路上總需要幾個靠得住的朋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誰適合當你的靠山?5種人生貴人特質分析」。這些人不一定最有錢或最有權,但當你遇到困難時,他們絕對是第一個站出來挺你的那個人。

首先,真正的好靠山不會只在你風光時出現。他們會在你最低潮時默默陪伴,甚至主動問你「最近還好嗎?」這種朋友最珍貴,因為他們把關心化為實際行動,而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記得有次我工作不順,一位前輩二話不說就介紹客戶給我,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真的會記一輩子。

再來,好的靠山通常具備這幾種特質:

特質 具體表現 為什麼重要
真誠不虛偽 說話直接但為你好,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避免被假朋友陷害
經驗豐富 能給你實際建議,不是空泛安慰 少走冤枉路
守信用 答應的事一定會做到 不用擔心被放鴿子
正能量 不會整天抱怨,能帶給你積極影響 互相成長
懂得傾聽 不會急著給意見,先理解你的狀況 感覺被尊重

另外要注意的是,靠山不是單方面索取。真正長久的關係都是互相的,當對方需要幫助時,你也應該盡力而為。我認識一對創業夥伴,他們就是這樣互相扶持十幾年,一個擅長業務,一個精通技術,彼此都是對方最堅強的後盾。

最後想說,貴人不一定年紀比你大。有時候年輕同事的新觀念,反而能幫你突破盲點。重點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不同人的建議,這樣貴人自然會出現在你身邊。

何時需要找靠山?這些關鍵時刻別硬撐

人生難免會遇到需要「靠山」的時候,台灣人常說「有關係就沒關係」,但到底什麼情況真的該開口求援?很多時候我們太愛逞強,反而讓事情變得更棘手。今天就來聊聊那些你其實不用一個人硬扛的關鍵時刻,適時找對人幫忙,真的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這些情況別再死撐

情境 為什麼需要靠山 適合的求助對象
工作上被刁難 職場潛規則多,有前輩指點能避雷 直屬主管、資深同事
遇到法律糾紛 專業條文難懂,自己處理風險高 律師、法律顧問
健康出問題 醫療體系複雜,需要門路掛號 醫護朋友、醫院熟人
買房談價格 房仲話術多,內行人能幫殺價 房產仲介朋友、在地里長

像是最近房價飆漲,身邊朋友想買房,自己跟房仲周旋半天價格都砍不下來,後來找在地做了20年的房仲學長幫忙,同樣的物件硬是談到比開價低15%。這種時候與其自己瞎忙,不如找對人幫忙更實際。

工作上也是,特別是新入行的人,常覺得問太多會顯得自己很菜。但其實台灣職場很吃「師徒制」,有個願意帶你的前輩,絕對比你自己摸黑前進快很多。記得前陣子有個學妹接手重要專案,因為不敢問,差點把客戶資料搞丟,還好後來部門主管主動幫忙才沒出包。

靠山

「靠山到底是什麼?台灣人的人脈哲學」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生存智慧。在台灣社會打滾,誰沒聽過「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句至理名言?人脈對台灣人來說不只是交朋友那麼簡單,更像是種無形的社會保險,從找工作、小孩入學到看病掛號,處處都能感受到「靠山」的重要性。

台灣人經營人脈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是單純的利益交換,更多是建立在「互相」的基礎上。像是逢年過節送禮、平時噓寒問暖這些小動作,都是在累積「人情存款」。這種文化讓台灣的人際關係變得特別細膩,有時候幫忙牽個線、介紹個醫生,可能比送錢還有用。

人脈類型 常見場景 台灣特色
親戚網絡 婚喪喜慶 七大姑八大姨都要顧到
同學會 職場互助 學長姐制特別明顯
鄰里關係 日常小事 里長伯是萬事通
行業交流 生意往來 愛在飯桌上談事情

在職場上,台灣人更把「靠山哲學」發揮到極致。很多老闆都愛用自己人,不是因為能力特別強,而是覺得「信得過」。這種文化讓「跟對人」變得比「做對事」更重要,也造就了台灣特有的派系文化。不過現在年輕一代開始有不同想法,越來越多人覺得實力才是王道,但短期內這種人脈至上的風氣應該還是不會改變。

台灣的人脈經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很看重「面子」。有時候明明很麻煩的事,只要對方開口了,就算硬著頭皮也要幫忙,因為「拒絕會很沒面子」。這種心理讓台灣的人際關係變得很微妙,幫忙的人可能心裡不願意,但為了維持關係還是得做,而被幫忙的人也會記住這份人情,下次換自己回報。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