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烏龜和鱉傻傻分不清?台灣常見品種與飼養小知識

每次去水族館或市場看到烏龜和鱉,總會有人搞混牠們。其實這兩種生物雖然長得像,但從外型到習性都有不少差異。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辨識技巧,還有台灣人最常飼養的品種介紹。

先來看個簡單的比較表格:

特徵 烏龜
殼的質地 堅硬有明顯紋路 較軟且光滑
頭部 較圓潤 較尖細
咬合力 較弱 非常強勁
常見台灣品種 巴西龜、斑龜、柴棺龜 中華鱉、珍珠鱉

在台灣,最常見的寵物龜非巴西龜莫屬了,這種來自南美洲的小傢伙因為適應力強、價格便宜,成為很多人的入門選擇。不過要特別注意,巴西龜長大後可以到20-30公分,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而斑龜則是台灣原生種,背甲上有漂亮的放射狀花紋,個性溫馴適合新手飼養。

說到鱉,中華鱉可以說是台灣最普遍的品種。牠們的背甲邊緣有一圈軟膜,摸起來QQ的很有趣。但養鱉要特別小心,牠們的咬合力驚人,餵食時最好用夾子避免被咬傷。珍珠鱉則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觀賞品種,背甲上佈滿像珍珠般的小突起,看起來特別高貴。

飼養環境方面,烏龜和鱉都需要水域和陸地區域。水溫最好維持在25-28度之間,冬天記得要加溫棒。食物則可以選擇專用飼料搭配蔬菜、小魚蝦等。特別提醒,很多人以為龜類不用常換水,其實牠們的代謝物很容易讓水質惡化,建議每週至少要換水2-3次。

說到互動性,其實龜鱉類都比想像中聰明。我家養的斑龜就會認人,看到我拿飼料罐會特別興奮地游過來。而鱉雖然看起來呆呆的,但其實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就會迅速潛入水底。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餵食,久了牠們就會記住這個節奏。

最後要提醒大家,無論是養烏龜還是鱉,都要做好照顧牠們10幾年的心理準備。這些小生命雖然不起眼,但也是需要主人用心對待的夥伴。如果發現寵物有異常,像是拒食、眼睛腫脹等情況,要儘快帶去專門的爬蟲類獸醫院檢查。

烏龜和鱉

烏龜和鱉到底哪裡不一樣?台灣人常搞混的5個特徵

每次去水族館或河邊看到這些慢吞吞的小傢伙,總會聽到旁邊有人問:「這是烏龜還是鱉啊?」說真的,這兩種生物長得超像,連很多台灣在地人都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來幫大家破解這個迷思,其實從外觀到習性都有明顯差異,看完保證你變身辨識達人!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殼的觸感啦!烏龜的背甲摸起來比較硬,而且有明顯的鱗片紋路,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鱉的殼則是軟軟的,表面比較光滑,邊緣還有一圈肉肉的裙邊。再來看頭部,烏龜的頭比較圓潤,鼻孔在正前方;鱉的頭部尖尖的,鼻孔長在像吸管一樣的突起上,這個特徵超好認!

特徵 烏龜
背甲質地 堅硬有鱗片 柔軟光滑
頭部形狀 圓鈍 尖細
鼻孔位置 正前方 管狀突起末端
裙邊 有明顯肉質裙邊
咬合力 較弱 強勁(小心被咬!)

說到咬合力就要特別提醒,鱉的嘴巴可是出了名的兇猛!牠們的咬合力比烏龜強很多,聽說連筷子都能咬斷,所以千萬別隨便伸手逗弄。另外在台灣的棲息環境也不太一樣,烏龜比較常在淡水區域活動,像是池塘或溪流;鱉則偏好在泥濘的水底生活,台南的曾文溪口就是觀察野生鱉的熱門地點。

最後一個小撇步是看牠們的腳掌!烏龜的腳趾間有蹼,但指甲很明顯;鱉的蹼更發達,幾乎看不到指甲,這樣設計是為了在泥巴裡行動更方便。下次在台灣的濕地公園看到這些生物,不妨靠近觀察看看(但保持安全距離喔),你會發現辨識牠們其實沒那麼難!

最近在寵物社團常看到有人問「為什麼台灣人養烏龜比養鱉多?專家解析背後原因」,其實這跟台灣人的飼養習慣和文化認知有很大關係。首先從外觀來看,烏龜的殼紋路比較多樣化,像巴西龜、斑龜這些常見品種,背甲花紋都很漂亮,放在水族箱裡觀賞性高;反觀鱉的殼通常比較單調,而且皮膚皺褶多,對一般人來說沒那麼討喜。再來是互動性,烏龜普遍比較溫馴,有些品種甚至會認主人,但鱉的個性相對兇猛,容易咬人,飼養時要特別小心。

從實際飼養條件來看,兩者也有明顯差異:

比較項目 烏龜
水質要求 適應力強,較不挑剔 需要更乾淨的水質
空間需求 中小型水族箱即可 需要更大活動空間
食物成本 雜食性,飼料選擇多 偏肉食,成本較高
互動性 較溫和,適合觸摸 較兇猛,不建議把玩

另外在台灣的寵物市場上,烏龜的取得管道也比較多元,從水族館到網路社團都很容易買到,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的品種都有,選擇性很豐富。反觀鱉除了食用鱉比較常見外,當作寵物販售的種類相對少很多,而且很多店家會直接告訴客人「鱉比較難養」,這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意願。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文化象徵,在台灣人的觀念裡,烏龜代表長壽吉祥,養在家裡有招福的意味,但鱉就沒有這種正面聯想,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養鱉「怪怪的」,這種心理因素也是影響飼養比例的重要原因。

烏龜和鱉

如何分辨烏龜和鱉?教你3秒鐘快速辨識法

每次去水族館或河邊看到龜類生物,總會聽到有人問:「這是烏龜還是鱉啊?」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特徵,真的3秒鐘就能分辨出來!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最常用的辨識技巧,下次遇到就不用再猜老半天啦。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看「殼的質感」,烏龜的背甲比較硬而且有明顯的紋路,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而鱉的殼相對柔軟,表面比較光滑,邊緣還有一圈軟軟的肉質裙邊。這個差異超級明顯,就算遠遠看也能分辨出來。

再來可以觀察「頭部特徵」,烏龜的頭通常比較圓潤,鼻孔長在嘴巴正上方;鱉的頭部較尖,鼻孔是管狀突出來的,看起來就像個小吸管。這個特徵在牠們探頭呼吸時特別好認!

最後是看「性格反應」,雖然不是百分百準確,但通常烏龜比較溫馴,受到驚嚇會慢慢縮回殼裡;鱉的脾氣就比較暴躁,被嚇到可能會伸長脖子咬人。不過這招建議遠觀就好,別真的伸手測試啊!

特徵 烏龜
背甲質感 堅硬有紋路 柔軟光滑有裙邊
頭部形狀 圓潤,鼻孔在正上方 尖長,管狀鼻孔
行為反應 溫馴緩慢 敏感易攻擊

另外很多人會搞混「鱉」和「甲魚」,其實在台灣我們說的甲魚就是鱉的別稱,只是甲魚通常指的是可以食用的種類。還有人以為鱉是烏龜的一種,其實牠們是不同科的生物喔!下次在市場看到賣甲魚湯,就知道那其實是鱉啦。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