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蘆薈種植室內超簡單!台灣人家居療癒小盆栽指南

蘆薈種植室內最近在台灣超夯的啦!不只可以當療癒小盆栽,還能隨時摘來敷臉或入菜,根本是居家必備的萬用植物。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在台灣氣候下種蘆薈的小撇步,讓你家的蘆薈長得又肥又漂亮~

首先要注意的是盆器選擇,台灣濕度高,建議用透氣性好的陶盆或素燒盆。塑膠盆雖然便宜,但容易積水導致爛根,特別是夏天颱風季來臨時更要小心。盆底記得鋪一層約3公分的碎石或發泡煉石,這樣排水效果會更好喔!我自己是用IKEA買的素燒盆搭配夜市撈的彩色小石子,既實用又美觀。

種植要素 注意事項 台灣適用小技巧
光照 每天至少4小時散射光 放窗邊但要避開正午西曬
澆水頻率 土壤全乾再澆透 冬天2週1次,夏天1週1次
土壤 多肉專用土混珍珠岩 可加少量木炭碎增加透氣性
施肥 生長季(3-9月)每月1次 用稀釋500倍的有機液肥最安全

說到澆水真的是很多人的痛點,我鄰居阿嬤就是太愛澆水把蘆薈養到爛掉。其實蘆薈超級耐旱,用手指戳進土裡2-3公分感覺乾燥再澆就好。夏天高溫時可以在傍晚澆水,順便用噴霧瓶噴灑葉面降溫,但記得葉心不要積水喔!最近台北連續下雨,我家的蘆薈已經快一個月沒澆水還是活蹦亂跳的。

繁殖部分超簡單,當側芽長到5-8公分時,用乾淨的刀片切下來晾乾傷口1-2天,直接插進微濕的土裡就行。我上個月分的株現在已經長出新根了,準備拿來送給剛搬新家的同事。台灣潮濕的環境其實很適合蘆薈發根,成功率比乾燥地區高很多呢!記得分株後先放在陰涼處1週再慢慢移到有光的地方。

很多人會問蘆薈可以吃嗎?台灣常見的翠葉蘆薈(Aloe vera)確實可以食用,但要先去除表皮和黃色汁液。我家都拿來打果汁或做蘆薈蜜,冰冰涼涼的超適合夏天。不過要特別注意,有些觀賞品種的蘆薈是有毒性的,不確定品種的話還是乖乖當盆栽欣賞就好啦!

蘆薈種植室內

誰適合在室內種蘆薈?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植物,這個問題其實超簡單!蘆薈根本就是植物界的「佛系代表」,連我那個號稱「植物殺手」的朋友都能養活。它不僅長得可愛,還能淨化空氣,重點是超級好照顧,完全不用天天盯著看,超級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或是剛入門的種植新手。

蘆薈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對環境的適應力超強,就算你偶爾忘記澆水也沒關係。它喜歡陽光,但不用直曬也沒問題,放在窗邊或是客廳有散射光的地方就很OK。而且蘆薈不太挑土壤,只要排水好就沒問題,就算是用一般的培養土也能長得很好。不過要記得,蘆薈最怕的就是積水,所以澆水的時候要「寧乾勿濕」,等土壤完全乾了再澆就好。

蘆薈照顧重點 詳細說明
光照需求 每天4-6小時散射光,避免正午強光直射
澆水頻率 夏季每2-3週一次,冬季每月一次
適合溫度 15-30°C,台灣氣候完全沒問題
施肥建議 春夏每個月施一次稀釋液肥,秋冬不用

如果你是個常常忘記照顧植物的人,蘆薈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它不但耐旱,還很耐命,就算你出差一兩個禮拜回來,它還是活得好好的。而且蘆薈還會自己生小寶寶,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盆子旁邊冒出好多小蘆薈,超級可愛的!這些小蘆薈還可以分株出來種,一盆變多盆,很有成就感。

蘆薈除了好養之外,用途也很多。它的凝膠可以拿來敷臉、鎮靜曬傷的皮膚,或是加入飲料裡喝。不過要記得不是所有品種的蘆薈都能食用,最常見的庫拉索蘆薈(Aloe vera)是可以的,但其他品種可能含有毒素,不建議內服。如果你有養寵物也要注意,因為蘆薈對貓狗來說是有毒的,要放在牠們碰不到的地方。

什麼時候該幫室內蘆薈換盆?看這3個徵兆就對了!養蘆薈的朋友們注意啦,雖然蘆薈算是蠻好照顧的植物,但該換盆的時候還是要換,不然它可是會偷偷跟你抗議的喔~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超明顯的徵兆,讓你一眼就知道該幫家裡的蘆薈搬家了!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根部從盆底竄出來,當你發現盆底排水孔有白白的根鬚探頭探腦,或是把植株拿起來看到根部已經盤成一團,像泡麵一樣糾結在一起,這就是它在說「我住不下啦!」。這時候如果不換大一點的家,根部會缺氧,蘆薈葉子就會開始變薄變軟,長相也會越來越沒精神。

第二個徵兆是澆水後很快就乾掉,正常情況下澆水後土壤應該可以保持濕潤1-2天,但如果你發現水一澆下去馬上從盆底流出來,或是隔天土壤就乾巴巴的,這表示盆子裡幾乎都是根沒有土了,根本留不住水分。這時候就算天天澆水也沒用,蘆薈還是會因為缺水而長不好。

最後是植株明顯頭重腳輕,當蘆薈長得太大棵,盆子卻太小,整個看起來就像要跌倒一樣不穩。特別是有些品種會長側芽,母株加上子株的重量,常常讓塑膠盆都變形了,這種情況不換盆真的說不過去啦!

徵兆 具體表現 可能造成的問題
根部竄出 盆底見根、根部盤繞 缺氧、生長停滯
排水過快 澆水立即流出、土壤快速變乾 缺水、營養不足
植株不穩 盆器變形、搖搖欲墜 容易倒伏、折斷

換盆的最佳季節是春天到初夏這段時間,因為這時候蘆薈正在生長期,換盆後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記得新盆只要比舊盆大1-2號就好,太大反而容易積水爛根。換盆後先放在陰涼處1-2週,等它適應了再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成功率會高很多喔!

蘆薈種植室內

為什麼蘆薈在室內老是養不活?5大常見死因解析

每次看到辦公室或家裡養的蘆薈慢慢變黃、爛掉,心裡都超難過的對吧?明明蘆薈看起來很耐養,但為什麼就是活不久呢?其實啊,蘆薈雖然是懶人植物,但還是有幾個地雷千萬不能踩。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室內養蘆薈最常遇到的5大殺手,讓你避開這些坑,下次養蘆薈就能綠油油又肥嘟嘟啦!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澆水」,很多人以為植物就是要天天澆水,結果蘆薈的根部泡在水裡太久就爛掉了。蘆薈是沙漠植物,寧可乾一點也不要太濕,建議等土壤完全乾燥再澆,而且盆底一定要有排水孔。再來是「光照不足」,雖然蘆薈可以放室內,但長期放在陰暗角落會讓它越長越虛弱,最好放在窗邊有散射光的地方,偶爾拿出去曬曬早晨的太陽也很棒。

以下是5大死因的詳細解析:

死因排名 問題原因 具體症狀 解決方法
1 澆水過多 葉片變黃變軟、根部腐爛 減少澆水頻率,確認土壤乾透再澆
2 光照不足 植株徒長、葉片變薄變淺 移至明亮處,每天至少4小時散射光
3 盆器不透氣 底部積水、土壤發霉 換成有排水孔的陶盆,底部墊碎石
4 溫度過低 葉片出現褐色斑點、停止生長 冬季遠離窗邊,保持15℃以上
5 長期不換盆 根系纏繞、養分不足 每1-2年換盆一次,補充新土

另外很多人會忽略「盆器選擇」,用沒有排水孔的漂亮杯子種,結果水排不出去就爛根了。建議還是要用傳統的陶盆最保險,如果想用裝飾盆,記得裡面要放個有孔的內盆。最後是「太久不換盆」,蘆薈其實長蠻快的,根系塞滿整個盆子後就會停止生長,建議每年春天可以幫它換個大一點的家,順便檢查根部健康狀況。

還有一個小細節是「澆水時間」,夏天最好選在傍晚澆水,避免中午高溫時澆水導致土壤悶熱。冬天則要減少澆水量,大約2-3週澆一次就夠了。記得澆水要直接澆在土上,不要從葉心澆下去,否則積水在葉心很容易造成腐爛喔!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