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車友們有沒有仔細觀察過路上跑的中華民國車牌呢?這些小小的鐵牌可不只是用來辨識車輛而已,背後其實藏著不少有趣的設計巧思跟演變歷史。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台灣車牌的小知識,保證讓你以後看到車牌都會忍不住多瞄兩眼!
先從最基本的格式說起,現在的車牌都是「3英文+4數字」的組合,像是ABC-1234這樣。不過早期可是有分北區、中區、南區的喔!老一輩的應該還記得車牌前面會有個「北」、「中」、「南」的字樣,後來才改成全國統一編碼。這種改變其實也反映了台灣交通發展的歷程,從區域劃分到全國整合,真的蠻有意思的。
說到顏色,大家最常見的應該就是白底黑字的自用車牌了。但其實不同用途的車牌顏色都不一樣,這邊整理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車牌顏色 | 車輛類型 | 常見例子 |
---|---|---|
白底黑字 | 自用小客車 | 一般私家車 |
紅底白字 | 營業用車 | 計程車、租賃車 |
綠底白字 | 電動車 | Tesla、電動機車 |
黃底黑字 | 大型車 | 貨車、遊覽車 |
最近幾年政府為了推廣環保,電動車的專屬綠色車牌越來越常見了。這種車牌除了顏色特別,最棒的就是停車費有優惠啦!很多停車場都會自動辨識綠牌給折扣,開電動車的朋友應該很有感。另外大家等紅燈時可以注意看,有些車牌右下角會多一個「臨」字,這種是臨時車牌,通常都是新車還沒領正式牌時用的。
車牌的材質也進化很多,從早期的鐵牌到現在的反光材質,夜間辨識度提高不少。不過反光車牌用久了難免會褪色,特別是常跑山區或海邊的車子,紫外線跟鹽分都會讓車牌變得霧霧的。建議大家可以定期檢查一下,如果反光效果變差就要考慮換新,不然晚上被警察攔下來就麻煩啦!
中華民國車牌怎麼申請?完整流程一次看懂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中華民國車牌怎麼申請?完整流程一次看懂」,其實在台灣辦車牌沒有想像中複雜啦!只要準備好文件,跑一趟監理站就能搞定。不過要注意的是,新車和二手車的申請流程會有點不一樣,還有分普通汽車和機車的差異,這邊就來幫大家整理清楚。
首先最重要的是準備文件,不管是新車還是二手車,這些基本資料一定要帶齊:
申請類型 | 必備文件 |
---|---|
新車領牌 | 1. 車主身分證正本 2. 新領牌照登記書 3. 出廠證明 4. 完稅證明 5. 強制險保險證 |
二手車過戶 | 1. 新舊車主身分證 2. 行車執照 3. 過戶登記書 4. 新車主強制險保險證 5. 原車牌(如需換牌) |
準備好文件後,就可以到住家附近的監理站辦理。建議大家早點去,避開人潮多的時段。現場要先抽號碼牌,然後到指定窗口繳交文件。工作人員會核對資料,沒問題的話就會開始製作車牌。現在很多監理站都有即時製牌的服務,不用等太久就能拿到熱騰騰的新車牌啦!
費用部分也要注意,新領牌和過戶的規費不太一樣。新車領牌大概要繳1,500-2,000元,包含號牌費、行照費和燃料稅;二手車過戶則是要繳過戶規費200元,還有行照費150元。如果要選號的話,費用會更高一些,特殊號碼像是8888這種熱門數字,可能要上萬塊呢!
最後提醒大家,領到新車牌後記得要在規定時間內安裝好。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領牌後要在5天內把車牌掛上,不然被警察攔檢可是會吃罰單的。安裝時要注意車牌要端正牢固,不能隨便用繩子綁一綁就上路,這樣也是不符合規定的喔!
台灣車牌號碼可以自己選嗎?選號規則大公開!很多車主都不知道,其實我們的車牌是可以自己挑喜歡的號碼的,不過要遵守一些規定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這些小撇步,讓你選到心目中的夢幻車牌!
首先要知道,車牌選號分為「標牌」和「順編」兩種方式。標牌就是大家常說的競標,每個月監理站會釋出一批號碼讓民眾競標,價高者得;順編則是按照監理站的流水號順序編排,不能自己選號碼。想自選號碼的話,就一定要參加標牌喔!
常見車牌選號方式比較
選號方式 | 費用 | 號碼選擇權 | 適合對象 |
---|---|---|---|
標牌競標 | 300元起標 | 可自選喜歡號碼 | 想挑吉祥號、紀念日的人 |
順編號碼 | 600元 | 由系統隨機分配 | 不急著選號、想省錢的人 |
保留號碼 | 2000元 | 可沿用舊車號碼 | 換新車想用原號碼的人 |
要注意的是,標牌競標的號碼也是有分等級的喔!像是8888、6666這種連號的「鐵支」最搶手,通常都要上萬元才標得到。另外像是168(一路發)、520(我愛你)這種諧音號碼也很熱門。預算有限的話,可以考慮標一些比較冷門但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數字組合。
競標流程其實很簡單,先上監理服務網註冊帳號,看到喜歡的號碼就能出價。每次加價最少100元,競標時間通常是5天,最後一天下午3點結標。得標後要記得在期限內去監理站辦理領牌手續,不然號碼就會被回收重新釋出啦!
為什麼台灣車牌要有『台灣省』字樣?歷史由來説給你聽。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台灣行政區劃的演變,今天就來聊聊這段有趣的歷史背景,讓大家更了解我們每天看到的車牌背後的故事。
台灣車牌上的「台灣省」字樣,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行政區劃調整。當時將台灣劃分為「台灣省」,底下再分設縣市,這樣的架構一直延續至今。雖然1998年實施精省後,台灣省政府的實際功能已被大幅縮減,但在車牌等官方文件上仍保留「台灣省」的稱呼,主要是因為法律層面的行政區劃名稱尚未正式修改。
時期 | 行政區劃變動 | 車牌標示變化 |
---|---|---|
1945年前 | 日治時期(州廳制) | 無統一車牌制度 |
1945-1998年 | 台灣省建制 | 開始標示「台灣省」 |
1998年後 | 精省,省虛級化 | 維持「台灣省」字樣 |
說到車牌設計的演變,早期台灣車牌其實很簡單,就是白底黑字加上「台灣省」三個字。後來隨著車輛數量增加,才陸續加入英文代碼、數字編號等變化。有趣的是,雖然台北市和高雄市在1967年、1979年就先後升格為直轄市,但它們的車牌還是繼續使用「台灣省」字樣,這也成為一個特別的歷史痕跡。
現在大家開車在路上,可能很少特別注意車牌上的「台灣省」字樣了。不過這些小細節其實承載著台灣行政區劃變遷的歷史,下次等紅綠燈時不妨多看兩眼,感受一下這個陪伴我們幾十年的設計。至於未來車牌格式會不會再改變,就要看行政區劃制度如何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