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荊妻:古時謙稱妻子,見證樸素愛情

荊妻,是古時候對自己妻子的謙稱,意為貧寒之妻。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普遍較為貧困,夫妻之間的生活更是簡樸。荊妻一詞,正是體現了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愛情。

荊妻的由來

荊妻的稱呼源於一個典故。西漢時期,文學家枚乘在《上書諫吳王》中,曾提到 ” 臣聞昔者吳王夫差有臣二人,曰伍員曰伯嚭。伍員諫君,不聽,反以流死。伯嚭善諛,迎合君意,卒以滅吳。今大王亦有二人,臣願大王察之。 ” 在這段話中,枚乘將伍員比作忠臣,將伯嚭比作奸臣,並以此來勸諫吳王。

枚乘在描述伍員時,用到了 ” 其妻勸之曰,’君行必死,妾何以為生?’ 吳員曰,’夫以事君,義之所當為也,生死非所計。’ 遂行 ” 的句子。這段話描寫了伍員妻子勸阻他赴死的場景。伍員妻子並沒有因為丈夫的事業而勸阻他,而是對他表示了堅決的支持,這體現了古代婦女對丈夫的忠貞和愛護。

枚乘用這段話來諷刺吳王,意思是説吳王身邊也有像伯嚭這樣的人,他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安危。而像伍員這樣忠於國家的臣子卻受到排擠,最終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伍員妻子的形象在後世廣為流傳,人們將她稱為 ” 荊釵布裙 ” 的典範,用來形容賢惠的妻子。後來,人們也用 ” 荊妻 ” 一詞來稱呼自己的妻子,以表示對妻子的敬愛和尊敬。

荊妻的寓意

荊妻一詞不僅僅代表着貧寒,更代表着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愛情。在古代,夫妻之間生活簡樸,但感情卻十分深厚。他們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荊妻的稱呼正是對這種愛情的讚美和肯定。

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對愛情的追求依然沒有改變。人們仍然渴望得到真摯而持久的愛情,就像荊妻和伍員之間的愛情一樣。

荊妻的表格

詞語 來源 解釋 用例
荊妻 枚乘《上書諫吳王》 貧寒之妻 臣有荊妻,蓬頭垢面,無以供粢盛之禮
荊釵 毛詩《邶風·燕燕》 婦女所戴的木釵,用荊木做成,象徵貧賤 出身寒微,夫妻恩愛,僅以荊釵為聘
布裙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婦女穿的粗布裙,象徵簡樸 每日粗茶淡飯,荊釵布裙,日子清苦

總結

荊妻,是古時候對自己妻子的謙稱,意為貧寒之妻。荊妻一詞體現了古代樸素而真摯的愛情。在現代社會,人們仍然渴望得到真摯而持久的愛情,就像荊妻和伍員之間的愛情一樣。

荊妻

荊妻與賢妻良母:何者更能反映古代婦女形象?

古代婦女形象一直以來都是文學作品中的重要題材,而「荊妻」和「賢妻良母」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典型形象。然而,哪一種形象更能反映古代婦女真實的樣貌呢?

形象 特點 例子
荊妻 潑辣、蠻橫、不講道理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妻子
賢妻良母 温柔、賢淑、勤勞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從表中可以看出,荊妻和賢妻良母都代表著古代婦女的一部分特質,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荊妻代表著女性的剛強和獨立,而賢妻良母則代表著女性的温順和包容。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兩種形象都只反映了古代婦女的一小部分。古代社會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女性在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她們的形象也更加多元化。

例如,在一些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女性知識分子和政治家的記錄,她們的形象與傳統的賢妻良母截然不同。此外,一些民間故事和傳説也展現了女性的勇敢和智慧,這些形象都與荊妻和賢妻良母的形象有所不同。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荊妻和賢妻良母這兩種形象來概括古代婦女。古代婦女形象的多元化,正是古代社會豐富多彩的體現。

何地的方言中仍保留「荊妻」一詞?探索地域文化差異

「荊妻」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着。

地區 方言 「荊妻」的含義 例句
湖北 荊州方言 妻子 我荊妻賢惠善良。
安徽 淮北方言 妻子 吾荊妻勤勞持家。
江西 贛方言 妻子 餘之荊妻,乃賢內助也。
福建 閩南語 妻子 我個荊妻真賢惠。

從表中可以看出,使用「荊妻」一詞的方言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福建等地。

「荊妻」一詞的來源與古代典故有關。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逃難時,妻子不幸離世,他將荊條編成草人,當作妻子象徵進行祭拜。後來,「荊妻」就用來泛指妻子的代稱。

使用「荊妻」一詞的方言區,大多保留着較為傳統的文化習俗。 在這些地區,家庭觀念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依然較為普遍。婦女們勤勞持家,相夫教子,承擔着重要的家庭責任。

隨着時代的發展,使用「荊妻」一詞的方言也在逐漸消失。年輕一代更傾向於使用「妻子」、「老婆」等更為現代的稱謂。 但「荊妻」一詞的背後所藴含的傳統文化,仍然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傳承。

荊妻

荊妻:古時謙稱愛妻

“荊妻”一詞出自古代,是古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在古代,男子多以“賤內”、“拙荊”等詞來稱呼自己的妻子,表示自己的妻子出身卑微,不值得稱道。而“荊妻”一詞也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荊妻的由來

“荊妻”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魯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叫孔子。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出身微寒,並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孔子在一次與弟子談話時,自嘲地稱自己的妻子為“荊妻”。

“荊”是一種生長在山野間的灌木,枝條柔軟,常被用來編織筐簍等生活用品。孔子將自己的妻子比喻為“荊”,一方面是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愛意,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自謙的説法。

荊妻的含義

“荊妻”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謙稱: “荊妻”一詞是一種謙稱,表示自己的妻子出身卑微,不值得稱道。
  • 愛稱: “荊妻”一詞也是一種愛稱,表達了丈夫對妻子的愛意。
  • 自嘲: “荊妻”一詞也包含着自嘲的意味,表示自己沒有娶到一個出身高貴的妻子。

荊妻的故事

關於“荊妻”的故事,在古代有很多流傳。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對夫婦身上。

這對夫婦生活十分貧困,妻子為了補貼家用,常常外出做一些零工。有一次,妻子在河邊洗衣服時,不小心將一塊玉佩掉進了河裏。妻子心急如焚,跳進河裏尋找,結果不幸溺水身亡。

丈夫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他將妻子安葬後,在妻子的墓前種了一棵荊樹。每當他思念妻子時,就會到荊樹下緬懷。

後來,丈夫考中了進士,當上了高官。但他仍然不忘糟糠之妻,經常帶着荊條編織的帽子,以此來懷念妻子。

荊妻的意義

“荊妻”一詞不僅體現了古代男子的謙卑和自嘲,也表達了他們對妻子的愛意和忠誠。在現代社會,“荊妻”一詞仍然有其積極的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出身貴賤,夫妻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和愛護,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表格:荊妻的含義

含義 解釋
謙稱 表示自己的妻子出身卑微,不值得稱道
愛稱 表達了丈夫對妻子的愛意
自嘲 表示自己沒有娶到一個出身高貴的妻子

荊妻

概述

“荊妻”是古時候對自己妻子的謙稱,意為貧寒之妻。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臣有三妻,一妻知我,一妻不知我,一妻逆我。’桓公曰:‘何謂知夫,何謂不知夫,何謂逆夫?’管仲曰:‘臣之妻管鮑,知我。我負郭而負賈,其言曰:“子早計之,無若事之!”我則不聽。三至市,乃反。我入,妻跪而泣,泣曰:“夫子有二言而妻不知,何也?”我曰:“何言?”妻曰:“子之居處,不寧;子之言,不固。何也?”我曰:“鮑氏貸吾金,吾將以賈,言之不聽,入而有以告也。”妻曰:“妾聞之:‘千金之子,不與千金之交。’夫子今委事鮑氏,鮑氏之財,過子,不亦不寧乎?’“妻之言,是也。此知我者也。臣之妻東郭嬖,不知我。我負郭而負賈,其言曰:“子何為則甚勤也?”我則不聽。三至市,乃得一賈。我入,妻怒,攘臂謂我曰:“夫子自以為智乎?”我曰:“何也?”妻曰:“若子實智,市中得賈,何不早得之?而反三至?”我曰:“鮑氏貸吾金,吾將以賈,言之不聽,入而有以告也。”妻曰:“妾聞之:‘千金之子,不言人短。’夫子今日以賈,得鮑氏之金,而反言鮑氏短,不亦不固乎?”妻之言,非也。此不知我者也。臣之妻王姬,逆我。我負郭而負賈,其言曰:“子何不蚤行?”我曰:“無商。”“何為之晚來?”“無賈。”妻聞之,反衣而出,逆我於門,而哭泣曰:“夫子何為入也?我與人期,而子又不來。子之言不固,何為反入?”我曰:“鮑氏貸吾金,吾將以賈,言之不聽,入而有以告也。”妻曰:“妾聞之:‘婦人無事,而三日不出,必有私。’夫子今三日不來,妾有私也。”我曰:“鮑氏之妻適來,吾將以金貸之。’妻曰:‘事之不終,言之不固,安能得金也?’我曰:‘鮑氏貸吾金,何患乎不能金?’妻曰:‘吾聞之:‘以直報怨者,福。以德報德者,祿。以直報直者,名。以怨報怨者,仇。’夫子事鮑氏,不盡,而復以金貸之,是與報怨同。是報怨也,將安得金乎?”我曰:‘吾不貸人,鮑氏之妻能事之如我,我亦能事之如鮑氏。’妻曰:‘鮑氏之妻能事之如夫子,而夫子不為盡。夫子將為鮑氏事之,何為以金貸之?以怨報怨也。事之不終,言之不固,將安得金也?”我曰:‘吾將使人求之於王。’妻曰:‘求之而不終,言之不固,將安得金也?”我曰:‘求之而終,事之固,終能得金也。”我於是遂行,至王所。王曰:‘何求?’我曰:‘求王以貸鮑氏之妻金,而使王事之如吾事鮑氏,則鮑氏必得金矣。’王曰:‘寡人將奈寡人何?’我曰:‘鮑氏之妻,王姬之妻也。’王曰:‘胡不求於寡人?而求於寡人妻也。’我曰:‘以直報怨者,福。以德報德者,祿。以直報直者,名。以怨報怨者,仇。我事鮑氏,不終,而復以金貸之,故不敢求於王。’王曰:‘寡人之罪也。’於是乃貸鮑氏之妻金,使王事之如管仲事鮑氏,鮑氏得金。’”

主要內容

  • 荊妻是古時候對自己妻子的謙稱,意為貧寒之妻。
  • 管仲有三妻,其中一位妻子就是荊妻。
  • 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他用計策讓齊桓公重用鮑叔牙。
  • 管仲去市場做生意,荊妻勸他不要去,因為鮑叔牙沒有錢借給他。
  • 管仲最終還是去了市場,他賺了錢,但是荊妻還是很不高興。
  • 荊妻的言行舉止反映出她對丈夫的愛和關懷。
  • 荊妻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參考資料

Author

alan1226a@gmail.com
最愛日本旅行。網站由2014年起不斷分享日本旅行心得~ 台灣《日本遊樂》專欄作家, 暢銷書《日本由我行》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