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正月是年”,農曆正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月,每一天應一個傳統節日。比如正月初一是春節,正月初二是開年日,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不知不覺中,迎來是正月二十七,是一個具有意義傳統節日—人日(人生日)。
“女媧創世”中國神話傳説中,女媧初七這一天,泥土仿照自己,捏出了一個個小泥人,於是有了人誕生,後人農曆正月逢七日子,命名為“人日”,叫人七日。早在漢朝時期,有了這個節日,到了魏晉時期,成了民間廣為流傳習俗。
提到正月二十七習俗講究,老人説:忌做1事,要吃3樣,做好這幾件事,可以討個吉祥如意,家中輩可以福壽安康。下面,傢俱體説説,有啥講究?傳統,給家人祈福納祥。
正月二十七,忌做1件事
初七“人日”,起源女媧創世傳説,清代古籍《燕京歲時記·人日》中,有記載道,“初七日謂人日。是日天氣者人生繁衍”。人日,是正月初七這一天。後來,人們年齡段,“人日”細分成了3個節日,是:
正月初七是小孩“人日”,正月十七是中年人“人日”,正月二十七是老年人“人日”。因此,正月二十七稱作“老人節”,相關習俗講究,“敬老、愛老”有關。正月二十七“忌做1事”,指不要對老人敬。
每到正月二十七,很多地方有慶祝“人日”講究,若有條件,人們會帶家中老人登高望遠,或是外出遊玩,會各種方式,來表達老人和敬意。如果這一天,發生任何對老人行為,傳統裏,是太吉祥寓意。
其實,這個習俗講究,延續到現在不過時。愛幼,是中國傳統美德,每個人會有一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無論是面家中長輩,還是陌生老人,請多幾分關愛和心,多幾分。不妨藉助這個節日,來提醒自己,要、敬老、愛老。
正月二十七,要吃3樣東西
中國傳統文化裏,每逢老人過生日,家人會端上一碗麪條,藉此送上祝福。麪條形狀,有福壽綿綿寓意,正月二十七吃麪條,有“麪條拴住歲月腿”意思,象徵家中長輩安康福壽。
1、燒一鍋水,水開後放入麪條,煮麪條變後,撈出來過下涼水,放入碗中,倒點香油進去攪勻,避免結塊;
2、接下來調個料汁:碗中加1勺生抽、1勺蠔油、1勺陳醋、1勺番茄醬、半勺老抽、5勺清水,攪拌;
3、熱鍋加油,敲入雞蛋,小火煎個荷包蛋,然後盛出來備,鍋內留有底油;
4、煎蛋鍋中,放入蒜末和幹辣椒炒香,倒入料汁,炒至料汁翻滾後,倒入麪條和荷包蛋,翻攪後,轉大火收汁。
吃煎餅,是正月二十七一個習俗。時候,人們會家中院子裏攤煎餅,伴着嫋嫋升起炊煙,有“熏天”意思,象徵家中一切、晦氣東西都燻走。另外,煎餅外形圓,有寓意。
1、雞蛋敲入碗中,一個方向攪拌;香蕉剝皮後,切成薄片狀;
雖然説春節和元宵節結束,但是正月裏傳統節日沒有過完,應了那句老話“不出正月是年,正月裏節日多”,正月作為華夏農曆年第一個月份,其中包含了許多傳統節日,比如天穿節、填倉節、小麥日,這些傳統節日凝聚了祖輩們智慧結晶裏,既教會了我們人處世道理,我們生活起到了指導作用!
正月裏有三個日子是,那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這三天,這三天稱為“人勝節”!其中正月初七管小孩,正月十七管中年人,正月二十七是管老人,這一傳統節日我們華夏大地持續了上千年。
東方朔《佔年書》中寫道:“人日晴,所生物蕃育;若逢陰雨,有災。”由此可見,以前人們會人勝節這一天天氣來來占卜新年吉凶。那麼,正月二十七“人勝節”有哪些民俗講究呢?正月二十七“人勝節”,民俗講究“3吃2做2做”,寓意安康!一起來看看吧!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先”,咱們華夏大地傳統節日美食文化密不可分,那麼人勝節時候大家會吃點啥呢?
餃子作為我們華夏民族傳統美食之一,深受大家喜愛,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節日,很多地方有吃餃子習俗。包餃子時候,全家老少一起上陣,!餃子象徵着團圓,人勝節這一天吃餃子寓意家庭幸福美滿!
人勝節正值春天,大家包餃子時候可以選擇一些春芽作為餡料,比如開春韭菜、韭菜、麪條菜、香椿芽,包出來餃子是無比!
廣州地區,人勝節程度絲亞於春節,這一天早上時候,大家會起個熬上一鍋七菜羹。七菜羹七種蔬菜熬製而成羹,吃七菜羹寓意是期望一年裏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做七菜羹選用食材是有講究,其中5種蔬菜是,芹菜(財)、蒜(打細算)、葱()、芫荽(緣分)、韭菜(長長)、生菜(生財),剩下2種食材自己搭配。
人勝節正值初春季節,因此很多地方有吃春餅習俗,攤春餅時候,要露天環境下進行,名曰“熏天”。
延伸閱讀…
吃春餅時候,大家會搭配上一些當季食材,有葷有素,煎餅卷着吃美味。人勝節吃春餅具有招財進寶、事事亨通寓意!
人勝節這一天美食文化,有一些有意義民俗活動,那麼人勝節適合乾點啥呢?
很多人知道正月初五要“送神,迎財神”,知道七月廿二才是正統“財神節”。中國民間傳統是正月初五拜財神,七月二十二要祭祀財神生日,這天叫財神節。是經商人士,這天講究,大宴賓客,感謝親友,開門迎接財神到來,中國民間“財神”那麼多,什麼要七月二十二定為財神節呢?財神節有什麼忌諱,要做什麼事情才能接上運呢?一起來瞭解一下這些傳統習俗吧。
中國民間財神很多,有東路財神比干,叫文財神;西路財神關羽,叫武財神;南路財神柴榮;北路財神趙公明;中路財神王亥等“九路財神”,而農曆七月二十二日,相傳是天財星君柴榮、財帛星君李詭祖、東路財神比干、北路財神趙公明4位財神成道日或者生日,所以民間普遍這天認定“財神節”。
傳統,財神節有很多規矩和習俗,如用面做成元寶、錢做成錢龍、吃餃子來寓意招財進寶,祈求福運和財運到來,同時有一些禁忌要注意,給大家説説要忌諱3件事,祈福要吃2樣食物,傳統,接上運氣,財運滾滾來。
生活中,摔碎了東西有兆頭,破鏡圓,有破碎、分離意思,財神節這天,東西要拿放,不要鬧出動靜,如果小心摔碎了東西,不必要,家裏輩唸叨幾句“碎、無忌”之類吉祥話,能用紅字東西包裹起來送出户外,運氣送走,迎來運氣。
日子忌諱説話,財神節多説吉利話,説話要一些,別人爭吵,民間認為這天大聲喊叫會讓財神躲着走,財神看到別人拌嘴爭吵會,運降臨不到你頭上。一輩這天會交代晚輩,不要説類似“完了、毀了、沒前途了、過下去”了之類話,要知道財神喜歡錦上添花,喜歡雪中送炭,怕解決麻煩事,人運氣。
有些日子是不能借東西別人,免得自己財運、兆頭借出去,如財神節這天是“聚財”日子,期盼財神能自己帶來財運和福氣,這天東西和錢借出去,是有“散財”意思,不是吉利,自己不要觸黴頭去借別人錢和物件,這天是財神賜福日子,借別人東西有“越俎代庖”意,財神會生氣。
財神節有兩樣吉利食物記得吃,享受美食,接上運氣。
延伸閱讀…
餃子外形元寶,餃子中國民間向來有“招財進寶”意思,所有節日不能免俗,財神節更是如此。
1、韭菜切碎,姜剁成薑蓉,加入兩勺香油,攪拌後鎖住韭菜水分。
2、豬肉餡加1個雞蛋,2勺蠔油,1勺生抽,適量花椒粉、五香粉、鹽、雞精。
3、筷子一個方向攪拌,直到肉餡變得,上勁後餃子餡做好了。
4、餃子包好後,煮肉餃子要點三次水,確保熟透,勺子舀鍋裏去推鍋中湯,餃子爛。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美食我找樂子,想辦法!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食物!
農曆正月十七,是壬寅年 (虎年) 壬寅月辛丑日,是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一天還有人氣日、落燈日、收燈日、針刺日、白虎啓齒日叫法。老人説法,初七有十七以及二十七,屬於“人氣日”,人們會天氣預兆一年人興衰,初七是管小孩,十七是管中年人,二十七是管老年人。
天氣來判斷一整年興衰,雖説草率了一點,但是這是人們祈願一種方式,希望接下來風調雨順,日子,因為過完正月十六,大家基本外出了,此時大家希望生意紅火,時來運轉。
那老祖宗留下了哪些習俗呢?正月十七“落燈日”,老祖宗講究“4做3忌諱”,記牢傳統發達。
吃麪條,人氣日希望身體,財源滾滾,這一天老黃曆的説法,是祈福日子,而且民間流傳“上燈圓子落燈面”,到了正月十七,是落燈日子,所以很多地方有吃麪習,面有長壽寓意。
吃餃子,北方有地方則流行吃餃子,餃子有招財進寶寓意,它是屬於麪食一種,而且餃子春天時令蔬菜來包,是人們迎春一種方式,春天身體打好基礎。
落燈,燈節結束後,落燈收燈,一切彩燈除去,所以稱“落燈”。像一些鄉村,人們會龍燈放在一個地方統一去保存,像有地方,會焚燒首尾,留下龍身等待第二年使用。
打小人,正月十七又名白虎啓齒日,傳統習俗這一天要祭白虎,後來發展打小人。用生豬肉、鴨蛋、鹹魚、飯糰、紅燭拜祭白虎後讓白虎小人給吃了。
忌剃頭,這個是整個正月有一個忌諱,所以正月很少有人去理髮,正月十七這一天,要忌剃頭。